走访多所学校发现每所学校都存在对学习不屑一顾的学生,这无关老师讲的精彩与否,这句话并不是在为老师开脱。因为,有时你会发现即使讲课赢得满堂喝彩的老师,也存在不听课的学生。有时候我在思考这些学生存在在学校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回顾我的学生生涯,发现我自己本身就不是一名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上课聊天,看小说,玩手机,甚至打扑克,是我学生生涯的常态,所以我也紧紧是一名考上二本学校的学生。这其中还包括了很多运气成分。如今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发现很多孩子不管你教育多少次应该认真学习,不管你说多少遍好大学与坏大学的区别,他对你的话可能是不理解,也可能是不以为然。总之,教育的话语只会在多数孩子的耳边走一走,多数都不会进入他们的大脑。
其实从人类发展的进程来看,人本身就是叛逆的,不然也不会从四肢走路变成双脚走路。而中国的应试教育更将叛逆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的学生,他们学习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应用,导致孩子不能将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而是仅仅为了考试,为了分数,其实对于孩童而言,他们往往根本不懂分数到底有何意义,在没上大学的时期往往不懂“大学”到底是何方神圣?只知道老师、家长都一样他们有个好分数,但此时他们内心的叛逆因子开始作祟。有部分听话的学生可能会尊崇内心学习真正得到得体的分数,但是还存在部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学生,以抄袭的方式来获取分数,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在乎分数直接放弃治疗。
问问有多少学生是真正热爱他们所学习的课程的,回答喜欢的很少,很多成绩好的学生也仅仅是为了好的大学,并不是真正很喜欢他们所学的课程,这就导致其实很多孩子在学校是很迷茫的,尤其是小学生和初中生,因为大学离他们太遥远,所以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学习是他们必须要做的事,学校是他们必须要经历的地方,但是是否认真学习则是他们大脑的主观意识。对于小学生而言荣誉感是很强的东西,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是热爱学习的,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叛逆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是开始展现叛逆的开始,因为学习是他们每天要做的事情,所以学习就变成他们叛逆的主场,因为在中国教育的背景下,孩子是不可以失学的,而学习又没有什么乐趣可言,仅仅只是一个为了以后前程的工具,但是对于现在的很多孩子来说,多数的孩子都是衣食无缺的,不需要努力去改变命运,父母仅仅要求能够好好学习就行了,但是没有迫切的需求,谁会在乎十年以后的事情。以至于现在很多的孩子都在学校“养老”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其实你说孩子是真的不喜欢学习吗?不是,想一想他们在没上学之前是多么的热爱学习这件事,每个孩子都是十万个为什么?但是上学以后呢?他们应该知道的事都不想知道。不是说学校的教育有多么的不好,应该想一想怎么样真正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仅仅为着那分数。分数是个看的见的东西,但是他也不能真的代表孩子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