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体验过“私人陪游”服务吗?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深度化、私人化、定制化的旅游模式愈发火爆,成为了年轻人社交的新渠道。“私人陪游”具有众多优点,但也潜藏着诸多隐患。
近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出提醒,对于“私人陪游”,既要谨慎包容,也要及时进行引导和监管。
“私人陪游”的关键问题在于部分服务提供者不具备导游资质:
部分陪游者主要侧重于陪伴,不提供讲解,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影响旅游的感受;
双方通过社交软件交流,陪游者的身份背景不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未通过正规途径寻找陪游者或导游服务,双方没有书面的服务协议作为保障,游客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依据《旅游法》的相关规定,从事导游活动应当获取导游证,导游和领队为旅行者提供服务必须接受旅行社的委派,不得擅自承揽导游和领队业务。
江苏省消保委表示:
“私人陪游”和传统导游业务存在一定差别,不能简单地划等号,能否运用规范导游业务的法律规定来对“私人陪游”服务进行规制,需要深入探讨。但毋庸置疑的是,“私人陪游”服务需要进一步加以规范
江苏省消保委认为:
“私人陪游”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对此应当保持审慎和包容的态度,给予其自由发展的空间。然而,自由并不意味着毫无规则和秩序,规范和安全是“私人陪游”服务存在的重要前提,及时的引导和监管是保障“私人陪游”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江苏省消保委建议:
相关部门应当强化对“私人陪游”服务的管理,出台具有指导性的政策对服务行为予以界定,明确服务标准,使“私人陪游”服务有规可依;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从业者资格审核,有效规避风险,提升服务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旅游行业应当坚持行业自律,加强对“私人陪游”服务的正面引导,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规范,提供必要的从业人员培训,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从业人员应当坚守契约精神,真诚待客,做好服务中应对各类突发情况的准备,确保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旅游体验,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消费者在选择“私人陪游”服务时应当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个人陪游服务,尽量选择正规的旅游平台或旅行社进行私人服务定制,查看导游的资质证书,并签订详尽的书面服务合同,确保个人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