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真实
对于婴儿来说,当他最原始的需要、愿望得到满足,这是最真实的,因为那个时候婴儿是没有思维的,就靠本能或者欲望驱动。
当慢慢长大,他的愿望和欲求不断膨胀,母亲(养育者)无法持续给他满足。当他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产生了愤怒,同时他发现一个更真实的东西,母亲和他不是一体的,由此开始,客体和他分化开来,他开始有客体感,这个进程一般是从6个月到12个月逐步分化,到3岁基本定型。如果到3岁还没有完成分化,那他后面和这个原始的关系解离就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在这点上我们还看到,这种要让原始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的需要其实是一种驱动力或生命力,一些孩子生来需要和欲求就很微弱,于是很早便夭折了,所以可以说人是被欲望和欲求供养着的。当需要和欲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人会产生愤怒,这种愤怒是驱动力转化而来能量。所以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很愤怒脾气很大,无法理解的大人们觉得这样的孩子很有问题,其实这显示出了他们与别人不同的能量格式,需要养育者的理解。
二、早期母亲是作为一个客体被婴儿吞没掉的,这是最早期的婴儿发动的使用客体的原始冲动。
婴儿没有思维,当他的原始需要和愿望需要得到满足时,他就会把最直接照顾他的母亲当做客体使用,而当一个人被当做客体使用时是会产生愤怒的,。特别对于第一次做母亲的人来说,由于没有经验,即使在生产之前做过相关培训,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学到完全懂的程度,在很多问题上仍然会判断不了孩子的需要和反应。当孩子哭闹不止时,母亲手足无措的同时难免会产生对自己母亲角色的质疑,导致其自体产生震荡。
这种在早期母亲要牺牲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无微不至的照顾婴儿,甚至过程还将经历对自己角色质疑、自体震荡的情况,就会产生一种被婴儿吞没的感觉,有一部分母亲无法面对和处理这种情况,是造成产后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但,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危险的是母亲没有贡献出她作为被使用的客体的心智,相反,她拒绝了这样的被使用,并发动了攻击性的抵抗,产后抑郁症中的杀婴冲动就是源于这样的机理。
一个母亲要奉献出自己、牺牲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真不容易,因为是逆生物性的。所以当母亲可以为了孩子去牺牲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时,是非常伟大的,不容易做到的。
但母亲也不是无限的奉献出自己,牺牲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一般来说, 0—1岁时需要绝对的供养,即尽量做到什么都满足婴儿的需要,保证作为客体被绝对充分的使用。而到了1—2岁时,孩子开始学会讲话,标志着他们开始进入社会化的阶段,这时就需要进行分化,母亲不再完全被作为客体使用。2—3岁时,更进一步的分化,母婴之间开始塑造互动的关系模式,一种平等的主体间的互动。
四、由于作为客体被使用是逆生物性的,所以分析师在面对此种情况时本能的会产生反感,但不排除还存在一种情况,即分析师清晰的看到来访者那些原始的使用客体的渴望,他会在这样的原始渴望中成为要去喂食那些渴望的牺牲者,这个时候,分析师想要被吃掉。
其中原始渴望的特征就是绝对供养,如果分析师不对此进行分化和解离,形成良好的关系模式,造成的结果就是来访者把咨询师吞没掉。
五、独处的能力1.有独处能力的人,在独处时是放松的状态。所以有独处的能力人,说明他有良好的情绪发展的能力。
有些人是无法独处的,他们无法自己在家里看书,要到图书馆、咖啡馆甚至是地铁上去看。
2. 有独处能力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是放松的状态,不必去进行整合,他安然而自在。
在独处中感到很难受,一直要去整合的,就是因为他的自体没有整合好。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心智是无法发展得好的。
3.独处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足够好的母亲照顾基础之上的。
4.独处的能力是情绪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六、独处的能力要看是否有一个好客体存在于他的精神现实中。
所以不要让小孩轻易的去接触手机游戏,多让他去和现实的世界链接,去形成那个好客体。好的客体是一个内心中的精神现实。
怎样去和世界链接,让一个好客体存在于他的精神现实中呢?
举个例子,小孩生物性的本能是占有,当他喜欢一条狗却不能养时,他会选择把它画下来。当他画完之后看到自己画的不好时,他会很难受,这种情绪体验是非常宝贵的,它提供了一个接口——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很好的介入,来跟他分析一下绘画的技巧,处理情绪的技巧,那么绘画也许就成为了那个好客体。
而在游戏中他可以重来,不断的重来,这让他们不会懂得珍惜。
评估独处的能力:不跟别的小朋友玩不一定是独处能力好,独处并不是远离群体,而是一种自体安然自在的状态。
七、自己与自己的关联越紧密,独处的能力越好
1.婴儿在母亲陪伴下独处的心智
早期,婴儿认为他与母亲是一体的,当分化后,母亲是母亲,婴儿是婴儿,才存在独处。
2.移情的基础
当自体与客体的分化是完整清晰的,自己与自己的关联才更加紧密,移情的正向性才越高,即能很好的与别人去进行情感的链接。
当自己的情感升腾起来了,才可以投递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