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读书笔记(9)

今天是2025年7月25日,星期五,晴,最高温度32度。

《无问西东》最后一章: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是对季羡林老先生一生最好的评价。

季老先生说,不完满才是人生。他说,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尽管君临天下,为所欲为。但他们王位继承,宫廷斗争,却比民间残酷百倍。而我们普通平头老百姓,为了生存,为生活琐碎,更是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何谈完满?

他又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团结安定。

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是这样说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芸芸众生,走运时,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昏昏沉沉,浑浑噩噩。背运时,穷困潦倒,只求温饱,得过且过,也是昏昏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和价值,只有少数有识之士,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的脊梁”这种人,他们对人类发展有承上启下的责任感。

做人与处世,季老如是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也就是说,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内心和谐。做到三个和谐,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季老是长寿老人,当有人问他长寿之道时,他说,养生无术是有术。

他首创了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他觉得锻炼是浪费时间。身边的两个老友,每天锻炼两小时,一个驾鹤西去,一个卧病在床。唯有他还耳聪目明,吃嘛嘛香。

他所谓的不嘀咕,就是许多的事情无须想太多。决不视绿豆大的窘境如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

他还觉得,一个人不要让脑筋闲置,特别到年龄渐老,要激活新的脑细胞,保持脑中血液的流通状态。

季老被称为“世纪老人”,在世纪回眸里,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拼搏。人的降生是被动的,并非出于个人意愿。既然来到人间,就必须活下去。

他一直拼搏前进,有时走阳关道,有时走独木桥,有时风和日丽,有时阴霾蔽天。直至“删繁就简三秋树”,成为一个凄清寂寞的老叶片。

他在八十述怀时说,回头看,是一条清晰的路,那路极长,是他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从灰黄的土房,到泉城大明湖;从水木清华,到德国哥廷根小城;从万里之外,又折回神州大地,燕园的湖光塔影,牛棚里的狰狞面孔。

回忆太重,把目光转到前方,那里有一片坟茔,是人们终归要长眠的地方。有个小女孩却说那里有野百合和野蔷薇,季老也有了小女孩的心性。

又一个十年过去,再写九十述怀时,季老坐在燕园朗润园玻璃窗下,回想自己曲曲折折、磕磕绊绊的一生。但回忆中,也有无限的风光和荣耀。

他对晚年的生存状态极为满足,但同时也看到前方的路上,坟墓比野百合和野蔷薇多了起来。他知道,那里终归是要去的,只是早晚而已。

季老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而他却虚怀若谷,撰文三辞桂冠,觉得自己承担不起。

他说三项桂冠一摘,还了他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就是季老的一生,低调,谦逊,乐观,淡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