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陬者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有说服力了 ,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活着》是我国著名作家余华在199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
书中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从风光一时的地主少爷,因为年轻时吃喝嫖赌,赌博输光了所有的家财,毁掉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但他很快从中觉悟,准备在贫困中安静的生活,可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厄运一直追随着他,无情的夺走了他周围每个亲人的生命。不知是命运的眷顾,又或是一种惩罚,他却活了下来,最后只有一匹老牛陪着他,听他在夕阳里独自吟唱。
《活着》文中,作者用平实甚至有一些冷漠的笔触对福贵的生活进行了冷静的叙述,亦如老福贵般平淡的向作者讲自己的故事。然而,也正是这些朴实平淡的文字,却给读者带来一种极大的感染和震撼。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作者提出了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让读者去思考,去领悟。
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 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是余华对活着的解读,也是作家以主人公的生活向读者传递的信息。
小说将一个历史阶段中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地集中到一个家庭表现出来。生活给福贵带来了很多打击,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孙苦根一个个离他而去,生活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痛击,可最终却坚持下来。体现了福贵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以及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
文中写家珍死前对福贵说:“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看到你们”。她想活着,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简单的想每天都能见到家人,而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了。简朴的语言,体现的却是真情实感,读着让人不忍泪目。
书中7次写到死亡,可写到有庆的死,余华曾停笔两个月,几经纠结才写完,随后伏在桌子上嚎啕大哭。因为他不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最后只写下“月光洒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表达福贵丧子的人间至痛。寥寥12个字,无痛无苦,无悲无惨,却又能让读者感受到福贵那无边的痛苦与凄惨。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任何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
小说透过福贵的人生轨迹,展示了人在命运面前的不堪一击。苦难的他,每每出现一点希望,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破灭。抓壮丁被释放回家,看到一双儿女,贤惠的妻子,刚想好好的生活,儿子却在一次献血时死去,眼看女儿在城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却又在生产中死去,接着重病妻子的离开,再到女婿的意外身亡,最后是外孙被豆子涨死。每当他活出些希望时,命运却与他较劲般,遣厄运临门。
对于福贵来说,究竟是什么样的理由,让他在遭受无数苦难后,还能努力一个人活着。也许活着并不为什么,活着只是为了活着,那些残忍苦难的经历,通通都不能让他放弃活着的念头,这是富贵的观念,也是让他没有被苦难打倒的信仰。
《活着》是一本让人看到心痛刺骨的书,让人为书中人物的不幸深为痛心,《活着》又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让读者思考活着的真正意义。各人有各人的生活,各人有各人的经历,于是对这本书,就各人有各人的解读,各人有各人的思悟。
人间虽苦,但我们还是要坚强的活着,既然活着,那就直面生活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愁,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