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4岁的哥哥跟2岁的妹妹拉着行李箱玩,妹妹坐在行李箱上不下来,哥哥没说话直接拉走了行李箱,于是妹妹扑倒在地板上,嗷嗷大哭。
家里面老人、媳妇都在说儿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伴随着妹妹的哭喊声、他们的批评声,如同菜市场一样“热闹”。
我在另外一个房间里看书,吵闹的环境让我没忍住,气冲冲地冲到客厅把他拉到房间里面,狠狠批评了一顿,就差拍着床板大声吼了。
看着儿子沉默着,快速的眨着眼睛,我气消了,随着而来就是对小孩子教育问题的反思,甚至带着一丝惶恐。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大,教育问题越来越困扰着我。
家里老人、媳妇、甚至是我也会偶尔都在挑着他身上的“毛病”。
我在反思,孩子的教育问题,负主要责任的还是家长。
在这方面我做的不好,我需要深深检讨。
一、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小就开始
不仅仅是我的家庭,我了解周边朋友的家庭教育,多多少少都存在共性。
有些坏习惯,在孩子3~4岁之前,一些不负责任的家长即使发现了,也不会制止,觉得孩子还小,犯错是天性,应该等大了,“懂事”了再来制止,可不知,孩子懂事比我们预想的要早。
很惭愧,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突然的某一天,这一切都变了。
衡量小孩品行好坏的标准,自然而然的显现了。
这时候,孩子有点“惊呆”了。
家长习惯性一句口头禅:儿子,你现在大了,这些都是坏习惯,是很没礼貌的行为,大家都不喜欢这样的你。
成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突然“莫名其妙”的评价,何至于尚未形成成熟抗压体系的小孩子。
可能很多小孩,从此因为从这时候开始的“批判”、“标签”,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他们开始在乎别人的看法,不敢再去尝试新的事物,怕被打上“标签”。
甚至可能开始否定自己。
我感到恐惧,也感到急迫。
首先不说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是正确的,仅凭一件事就判断一个小孩的往后余生?
给出一个“坏孩子”的评价?
极其武断,极其愚蠢!
对小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小就要进行,抓住任何可以引导的机会,触发小孩子的主动思考和提问。
越早发现坏习惯,越早纠正,难度越小。
判断行为的标准,不是发生的时间。
一种行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绝不是三岁之前是对,三岁之后就是错。
我经常在朋友圈,看到我一个大学同学发出与女儿互动的日常,她女儿跟我儿子同岁。
她的教育方式和成果,令我惭愧。
比如从很小就引导孩子自己穿衣、吃饭,普及生活常识,工作再忙也要周末带孩子去到户外去感受、见识这个世界。
她发出的小孩子日常的提问和回到,令我羡慕不已。
我知道,这一切都跟家长有关。
二、家长应该身先示范,注重参与和行动,与孩子共同成长
模仿,是孩子快速适应这个世界最便捷的方式。
而模仿的对象,应该是与孩子最近的人,呆的时间最长的人。
所以社会上,时不时总会出现留守儿童教育的话题。
孩子经常看手机、看电视,令家长烦恼不已。
敢问,如果让家长一天不看手机,甚至就是半个小时,有几个家长能够做得到?
以成年人的自制力都做不到,你怎么要求小孩?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如果解决孩子经常看手机的问题,那么久从家长自己做起,回家少看或不看手机。
家长在家里如果不注意卫生,垃圾乱扔,孩子很大可能性也会养成这样的习惯,随着年龄越大,纠正的难度也就越大。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详细的记不清楚了,大致是说:
突然有一天,女儿问妈妈,为什么每次炖鸡的时候,要把两只腿剁下来?
妈妈说,我也不知道,我也是以前看着你祖母每次炖鸡的时候把两只腿剁下来。
有一天,妈妈带着女儿去看望年迈的祖母,又问到了这个问题。
祖母说,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锅太小,如果不把鸡腿剁下来,放不进锅里。
故事告诉我们,家长保持与孩子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要注意沟通方式,孩子的教育和接受方式,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
经常听到一些调侃的话,“辅导小孩作业,想吐血三升”、“孩子吃饭问题,让我想撞墙”
这反映出,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缺少耐心,缺乏方法。
体验式引导十分有效,家长也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学习和接受,这样才能与孩子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