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接触过阳明心学的人都听过心即理,如果想深入了解这个概念,就要了解其提出的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道的概念,而道化在事事物物中为理,而人为了可长可久的生存,需要掌握和顺应这个理,达到这个目标的终极状态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
儒释道基于不同的目的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而有修学,修佛,修道的不同法门。有成圣成佛成仙不同的果位。但道永远都是那个道
从现在思维角度考虑人和道相通,需要考虑三个基本因素,一个是人,一个是道,还有一个是中间的介质。道无声无臭无息,散布于宇宙万物中,我们想了解,似乎无从下手,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万事万物有它自己各自的属性和运行规律,我们了解这个不就是了解了道吗?问题是怎么操作
就要靠悟道,上文说过道化在万物之中,当然也包括人。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根据自己内心的天性去行动就是道
而人多数在后天受各种习气的沾染,遮蔽了本身的天性,已经体悟不到内心的声音,而人这个潜力是在的,就像乌云遮住了太阳,难道太阳不在了吗?
阳明先生强调心即理,是针对当时学术弊端提出来的,理学主张在事事物物穷得此理,最终总有豁然贯通的时候,成为格物,阳明自己根据这个道理来实践,去格竹子,格了七天七夜,病倒后也没有获得什么理。
后来在龙场悟道后,结合自己的经验,特别强调理要在自己心上求,提出心即理。
从现代科学解读,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人通过眼睛,耳朵,鼻子,皮肤来感知这个世界,眼睛通过光,耳朵通过声音,鼻子通过味道,皮肤通过触摸,这些信息,经过我们大脑的处理,在我们心中建立了概念模型。记住这个概念模型,是我们自己大脑里的。同样一个物品、一件事,在不同人的大脑中的概念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要做的是使我们心中的模型尽量接近事物本身的样子,这个前提条件是找出干扰项,这个干扰项就是我们的情绪,分别心,欲望。消除这些干扰项才能做到真正体察事物。
这个可以说是心即理的解释。说的多,错的越多,了解这个意思,一个心即理有就够了,不理解这个意思,解释再精妙也都是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