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这个世界保持联系
大家好!
昨天我们分享了个体有三种赚钱的商业模式,并可以通过组合、优化促进个体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和身边这个世界保持紧密联系,做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一、做对社会有用的事
生产者的思维是我有什么,我就卖什么,卖的价格就是生产成本+期望的利润;而“用户思维”则瞄准刚需,刚需用户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至于定价呢?就看消费者愿意支付多少钱了。
用户思维更适合这个竞争饱和的时代。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是需求,而不再是成本,但这个最基本的经济原理往往被很多人忽视。
因为职场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企业老板愿意花钱购买的,是“有用”的时间,而不是努力、勤奋的时间,或者你受教育时期花费的成本。所以说,做人、做事哪怕是创业,都要围绕着需求做文章,做有用的人,有用的事,有用的产品。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如果在你老板眼里,你是打工仔里最有用的那个,那么你的收入、待遇最终一定是最高的;如果对你的恋人来说,你是最有用的那个,那么ta最终一定会“离不开你”。当然了创业也一样,如果你的项目是有用的,那么最终也一定是受欢迎的那个。
但对用户的有用,并不意味着就是对自己有用。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警惕那些“伪需求”来混淆视听。这些伪需求往往看的是对自己或身边少数人有用,而没有瞄准大众需求市场。李笑来后来做投资人,就发现很多创业者的出发点就是“伪需求”。
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我发现自己有某个强烈的需求;身边的人也说有这个需求;我发现市场上没有满足这个需求的产品,所以我就创业了,我相信项目成功后会大卖的。但事情真的 有这么简单吗?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地方,如果“市场上没有能够满足这个需求的产品”,那么我们就要警惕了。我们得分清楚,是因为还没有人想到这个点子?还是说有人做出了类似产品,只是市场不买账,最后无声无息的消失了呢?
二、跟更多的事产生联系
有些观念,即便你觉得与你有关,它也不一定会起作用;反过来,如果你觉得与你无关,那么它一定不会起作用。
李笑来告诫我们,人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以为某个观念虽然有道理,但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于是这个事情就真得和他无关了。很多机会,尤其是跨界的机会,往往就是这样丧失的。
这就又要回到持续成长上来。成长可以是在某个技能上死磕,做到“天下第一”,也可以是在多个领域开花结果,把自己由细长的扁担变成一棵枝繁叶茂的树。后者就是跨界,就是“打造多维度”竞争力。而要跨界,你首先得说服自己,另外一个世界,也和你有关。
当年在新东方教课时,李笑来发现在英语这根维度上自己比很多同事差远了,那怎么办?除了授课,他还用大量的统筹方法论帮助学生提高效率,用各种心理学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因为多维竞争策略,最后他的学生评价常年第一。
后来写单词书也是如此。别人编写单词书,只是罗列词汇,然后从词典里复制、粘贴释义。而他呢?用统计数据进行选词,用电脑程序选择采用更多的例句,又是多个维度。于是在同品类里,他的单词书累计销售量始终保持第一。
所以说,不要觉得另一个世界和你没有什么关系,不要拒绝跨界。要知道,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都是给自己的竞争系统里增加一份新的武器。
三、和那些你想成为的人在一起
怎么和这个世界发生更多的联系,拓展自己的维度呢?答案就是,尽可能靠近那些自己想成为的人。要知道,我们是一个社会性的物种,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这个角度看,学习和进步从来都不是单独、孤立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交。虽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起来的确是在“一个人默默地折腾”,正是这种误解导致绝大多数人一生失败,因为“一个人”很容易会让我们失去真正的驱动力。
想想啊,当你亲眼看到一些身上满是缺点的人也成功了,你会怎么办?连他都能把事做成,那我也肯定行!这就是驱动我们成长的最大驱动力。所以说,要和那些你想成为的人在一起,不知不觉中,你也就变成了那些人的样子!
别把自己和这个世界隔离开来,要想尽办法接近那些优秀的人,哪怕无法有太多的交往,但能见到优秀的人本身就能产生动力,让我们“自然而然”地开始改变。而这一进程背后的机理就是:不要再认为“那和我没有关系”!
要从需求而不是生产的角度出发,来设计自己的成长之路;要建立自己和所处世界的更多联系,要努力和更优秀的人在一起,因此不要轻易说“那和我没有关系”!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拜拜~
摘录于《财富自由之路》书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