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微博被王宝强离婚的消息刷屏了。其实,对于娱乐盲来说,我什么也不懂。
不过,这好像跟我关系并不大,就这样吧!
秋水老师,曾在她的文章里写到:我写文章的目的在于能给世界不一样的思考,并不是想展示自己拥有什么。
其实,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跟秋水老师的理念很是相似,虽然,我知道,我还不能达到她的高度,但是我依然向着那个高度在努力着。
最近,培训的事情,总是能引发出各种各样的思考。
每周,我都会根据伙伴们的反馈,汇总内容,方便更好地完善目前的工作。虽然看到大家都很努力,但是反馈的结果依然不满意。
从所有的反馈中,从来看不到每个人自身存在的问题,这让我很是诧异?难道我们真的做的很好?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点的不足?
或者,这是人之本性,发现他人的不足总是很容易,但是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总是很难。
我想过,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引导大家,让大家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可惜,都失败了,只因为我的力量太过薄弱。很多人都会用很轻视的语气说:你,不要说话。
我不解释,有点淡淡地伤感而已。
不过依然值得庆幸的是,能够感觉得其中很多人的变化,或许是因为培训赋予的责任,或许是因为组长赋予的责任,不管怎么样,只要他们能够成长起来,我就很开心。
总会有那么一段欢快,也会有那么一段忧伤。。。
最近组里来了很多新同事,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培训进度,让我很是困惑,为什么呢?
昨天跟朋友聊完之后,都说:实习生应该很好带,才是呀?我说:对啊。
现在仔细想想,或许是她们问题,或许真正的问题是这个团队的问题。有人肯定会说:团队?难不成你是不相信我们?
事实的本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
实习生,还没有社会的意识,或者还没有工作的概念。就这样,她们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她们无从下手,她们只能听着,她们不甘轻举妄动。她们觉得跟那些相对较大一些的前辈们在一起是最安全的。即便是有问题,也会在第一时间发现。这也是在反馈中,总会被提到:没有时间看着他们。
可能,这里恰恰忘了一个关键:练习=自主练习=刻意练习=(精深练习)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的思想是,才能是上天所赐。从这个层面看,似乎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可以拥有正确的基因整合-他们生来优秀,因此天才宝宝构成了美丽故事的主题。
但“这不是真的”!因为科学完全不能定位才能的基因,它也无法解密一些更引人入胜和实用的东西:10000小时。
这一法则是有20世纪70年代的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他们认为所有的世界级专家(从作曲家、外壳医生到足球运动员)都需要经历10000小时(一般超过10年)的刻苦练习。
10000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平;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
因此,一个事实涌现出来:当你开始学习技能时,基因就不好使了。它不能保证你能成为米开朗基罗和莫扎特,也不能保证你遇到好的机遇-马科尔姆.格拉德威尔所著《异类》所说的,那些隐藏在世界级成功背后的秘密。它唯一能够保证的就是:如果我们想最大化自身的潜能,所有人都需要精深地练习。无论你想构建什么类型的才能,都要遵循同样的路径。
要想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你就必须走上这条路。
然而,我们的现状去恰恰不是这样的。很多人都说要练习,但是并不得要领。然而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确是:练习的太少。大家都觉得练习,要看着,要指导。其实很多时候,适当指导,自主学习更重要。
有人肯定会说:我不需要成为专家,不需要成为高手,我就可以不用去可以练习了或很少练习。只要正式的时候,没有问题就ok。
哈哈,不要用这么搞笑的话语来吓屎宝宝,好吗?
一周时间,每天5小时练习,难道就真的不能掌握吗?
就此,我对其中一个实习生做个这样一个测试:
我只想证明:只要自己去练习,去付出,就没有过不去的砍。
至于结果会怎么样?我还不知道呢?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