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个父母都有过被孩子打的经历,或长或短。
婴儿天然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存在,生命力有时体现在喝奶吃饭长身体,有时体现在破坏力,有时体现在攻击性。
不论是哪种,只要是生命力,父母都应该小心呵护,因为孩子的心理功能还发展不完善,比较脆弱,如果切断和阻止了生命力的表达,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形成阻滞,带来成长的很多问题。
我的女儿是一个精力非常旺盛的小孩,喜欢各种游戏打闹,一岁左右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会攻击我和她爸爸,各种咬掐,这些攻击行为发生时间都不是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反而是她跟我们玩的非常开心的时候,而且她只咬她爱的人,咬的行为从没有发生在其他人身上。所以更像是一种爱的表达,不过她的小牙非同凡响,经常把我们咬的一片一片黑青黑紫。
有几次很疼,我斥责了她,她非常委屈的大哭,之后我反省自己的做法,也是因为当时我不当的处理导致攻击行为持续了一段时间。
1. 为什么错了
一个不能否认的常识是父母跟孩子的互动中产生的负面情绪通常跟孩子并没有关系,
是这个情景触动了你“内在的小孩”,你“内在的小孩”感到了受伤、委屈或者愤怒。
所以这个时候你应该指向内部,仔细感受“内在的小孩”感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进而抚慰这个小孩,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疗愈自己,这是每个做父母的人都必须学习的自我觉知和自我安抚能力。
所以如果一个育儿专家对你提出的问题给出的答案是教你如何纠正孩子的行为,那拜托你赶快取关,市场上良莠不齐的“育儿专家”实在是太多了,要擦亮眼睛。
2. 应该怎么做
足够好的母亲会给婴儿一个抱持性的环境,让婴儿感到母亲是一个不会报复的人,因此可以滋养出心理大师温尼科特描述的“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涌出”的感觉。
也就是说母亲应该有一种“容器”的功能,当孩子具有攻击性的时候,母亲可以吸收和转化这些负面的心理能量,经过过滤后把一些不那么强烈的情绪返还给孩子。
母亲包容和转化孩子的情绪能量对孩子非常重要,因为幼儿的心理功能还无法转化这些。
每一个幼儿都有攻击性,其实当他们表现这些攻击性的时候也害怕,害怕自己的攻击性会摧毁身边的人或世界,
如果母亲可以承受孩子的攻击性,并用爱来抱持,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他的攻击性无法摧毁母亲,有攻击性的他也是被母亲爱着的,
然后逐渐明白,母亲不是完美的天使,也不是恶魔,她是一个人,爱孩子但是也会疼会受伤,这样他们就会接受现实,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内化出了宽容友善的自我意象。
如果妈妈自身也很脆弱、焦虑就会冷漠处理婴儿的攻击性,甚至感到愤怒还击,攻击性被强烈制止,孩子就会因为害怕把攻击性收起来,可是如果攻击性没有指向外部,就会指向内在,也就是攻击自己。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打自己。
更可怕的是一个孩子幼年时攻击性没有被母亲宽容包容也没有指向内部,长大以后遇到可以触发幼儿感受的场景(通常是恋爱、婚姻中或自己有了孩子后)潜意识中会对童年的经历进行强迫性重复,谁能经得起一个成年人的攻击性表达呢?
作者:小k,心理学硕士 二级心理咨询师
深耕女性成长、亲子教育,擅于揭灭浮虚、
刨挖深层心理,从根部还原健康人生。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