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初见:天地间最了不得的爱情,是一见如故!

宝黛初见是《红楼梦》的经典场面,经过两次铺垫才开始,以一次激烈的冲突才结束。

第一次铺垫

见过贾母后,众人见黛玉“怯弱不胜”,“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就询问起她的病情和治疗。黛玉表示,自己的病说来话长,自会吃饭起就吃药,还说起三岁时的往事。那一年,一个癞头和尚来到林府,要化黛玉出家,林父林母肯定不同意。癞头和尚就说了一番疯疯癫癫的话,“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已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这和尚的话很是吓人,但在世人看来却是“疯疯癫癫”,是“不经之谈”。

但我们众位看客知道,这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能携通灵宝玉入凡尘,很有通灵之能,所出之言也皆是通灵之言。癞头和尚的话大意就是,黛玉若要一生平安,就不能哭,而若要不哭,就不能见外姓亲友。可现实却是黛玉要投奔贾府,还偏要与那个让她哭哭啼啼的贾宝玉耳鬓厮磨,这不是孽缘嘛!

第二次铺垫

黛玉到王夫人的住处,拜见贾政。贾政去斋戒了,她没见到,却听了王夫人的一通叮嘱。王夫人自称“有一个孽根祸胎,是这家里的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疯疯傻傻”,并叮嘱黛玉“休信他”。这些词汇描述出来的人,似乎不是个好人。

黛玉曾听母亲说过这位表兄,“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帷厮混”,但“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任谁都可以听出,这些评语都不是什么好话。

恶劣评语,再加上舅母的叮嘱,黛玉认为“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劣之童?——到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千呼万唤始相见

先有说见了就是孽缘,再有说这不是个上进少年,黛玉正想着不见也罢时,宝玉出现了。只见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黛玉不禁大惊,“好生奇怪,到像在哪里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再说,宝玉见到黛玉,只觉她“与众各别”:“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细看形容之后,宝玉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双方都有莫名的熟悉感,黛玉隐忍未发,而宝玉却一语道破,可谓石破天惊。据贾母之言的可知,二人素未谋面,何来的熟悉之感呢?难道是源于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在三生石畔的那段孽缘吗?

曹雪芹开篇交代过,在西方灵河上三生石畔,小小的绛珠草因被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得以茁壮成长,最后得天地精华,“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成为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情,这绛珠仙子跟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并表示虽无甘露,但愿用一生眼泪偿还。

看《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爱哭的林妹妹是绛珠仙子下凡,而蔑视世俗的宝哥哥是神瑛侍者转世。这神仙设定,给宝林的缘分作了亦真亦假的铺垫。

说真,真正的刻骨铭心的恋情都是心绪相知,一举一动,无需言传即可意会,仿佛前世就相识;说假,俗世之中,对大多数人而言,刻骨铭心的爱情就是神话,凡人无法拥有。

每当看到宝玉的这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我都会泪水涟涟。天地间,最了不得的爱情,是一见如故。如果真能遇见了那个最懂你的人,是上天对你的眷顾,千万别错过。

但爱情的路上总有波折,宝林之恋始终受制于金玉姻缘。初见的惊诧之后,宝玉就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都不解,只有黛玉明白是问自己是否也有命中注定的珍稀之物。因此,她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物罕,岂能人人有的”。这回答立马引发了宝玉的狂病,他摔了玉,并哭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一个这么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黛玉一来就惹得宝玉发狂,又引发了寄人篱下的悲情,也哭了一场。袭人跑来劝导,说“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这个伤感,只怕林姑娘有的伤感了。

袭人一语成谶,宝林初见,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开始碰撞,黛玉从此伤感不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