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前,刚上大学的时候,我爸才开始会跟我聊除了督促我学习之外的话题。
有一次他跟我提了两部电影,推荐我看。一部是肖申克的救赎,一部是当幸福来敲门。
时至这两个月,临近毕业我才把这两部电影看了。
我看这两部电影的时候,脑海里最深刻的想法就是...我现在实在太明白为什么我爸会给我推荐这两部片子了。
这两部电影给了中年人最大的共鸣,就是苦难与成功。那些年奋斗时的苦日子片段应该会在看电影时踊跃的出现吧。
尤其是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男主角真的太艰难了,估错了的创业,半年的入不敷出,但是他依旧坚挺的渡过这难以下咽的岁月选对了方向,并且让他的孩子在这难以下咽的岁月中依旧能积极的成长。
我爸也是做证券客户经理的,那些年很苦涩的岁月。我猜他应该也是这样熬下来的,十几年前拿着几百块一个月的底薪,到处寻找客户。最喜欢吃的是午餐肉,最生气的是我不好好学习。省吃俭用为我省出学费的日子,他应该过了不少年。不过唯一跟电影里最大的不同的是,我的童年不是在他身边长大,是在我妈身边。而他也并不像男主角一样是一个会哄孩子,编故事的人,他有点固执也很严厉。(多余的就不说了,感恩,长大了后懂了严厉才是最深沉的爱)
这部电影会很适合我在每一个阶段的迷茫期和困境期看,有点像成功学吧,作用就是打鸡血。它就是告诉你,你可以试错,因为你总会试对。但是在试错的那些日子里,你要学会为试错负责。也要能在试对的那一天,抓住这个对的机会。
在残酷的人生阶段中我们总要去给自己找支撑的点,我相信支撑男主角坚持下去的是他的儿子。人的情感和责任感,往往能让人爆发巨大的能量。
尽管食不果腹,流浪街头,但他还是把握机会,挑灯夜读。衣食住行也许能衡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但绝对衡量不了一个人的精神品质。
整部片子三个最触动我的片段,
1,他慌忙跑入地铁站,挤进地铁里却没一块把他要卖的机器带进地铁,而丢失了机器时他的绝望跟愤怒。
2,男主角站在收容所房间的窗下,借着窗外的光读着他转正考试的相关书籍。
3,修好了这台找回的机器时,机器的灯亮了,接下来的饭钱有希望了。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除了温饱还要努力。多么难能可贵的意志力。
不是努力就能有希望成功,也许是走错了方向。
也不是频频坠地的风筝就不会起飞,只要你坚持奔跑,它可能只是差一阵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