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你想做个课堂教学中会追问的语文老师,因为会追问的语文老师,能撬动学生的思维,能切中教学的重难点,能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用、审美、文化等素养。你还说,因为会追问,王君“问”出了“青春语文”,熊芳芳“问”出了“生命语文”,肖培东巧妙地在“问”里“浅浅地教语文”……
可是,你想得太美。
现在我,一个正琢磨课堂有效追问的教师告诉你,想做一个在教学中会追问的语文老师,你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01.你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
课堂,是师生每天围绕文本进行对话的主要阵地,在这个主阵地上,教师的专业素养从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延伸。一个专业素养极好的语文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一定有着一般老师难以企及的高效性和艺术性,他(她)会在备课的时候考虑到知识储备中的很多因素,然后非常恰好地把这些因素融合成一条主线,并根据这条主线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适合学情、教情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讲,是最简单易行,最容易激发其思考、感悟并收获真正意义上的成长的。
如果教师没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素养,课堂教学也同样可以进行,但多数情况下教学效果低效,提出的问题意义不大,教师课堂追问激不起学生深度思考的愿望,师生对文本的解读也自然会停留在肤浅的层面。
《散步》是莫怀戚先生一篇很美的散文,每一次教学这一课,我总是沿袭一贯的教学设计: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散步的“分歧”是什么?作者通过“散步”想告诉我们什么?由内容到主题,感觉自己似乎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直到读王君老师《散步》的教学实录,我才知道课堂追问还可以那么灵动和“自由”,随意的内容就挖掘出如此多的内涵。
王老师设计了三个关键词“我们”、“田野”、“散步”,然后分别“咀嚼”。“咀嚼我们”时,
师:“我们”有哪些人?
生:我,母亲,妻子,儿子。
师:介绍一种方法。俗话说“言为心声”。一个人说的话最能表达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下面我们就用演读的方式来聊。你觉得谁有意思?你就把谁的话读好,并且点评几句。
(演读略)
生:我觉得孙子有意思,孙子是个可爱的孩子。
王老师:这个孙子就仅仅是可爱吗?角度丰富一点,“这个孩子真 ”——
学生:这个孙子真聪慧!
学生:这个孙子真灵气!
学生:这个孙在真狡黠!
学生:这个孙子真善于观察!
学生:这个孙子真善于提炼!
……
生:我喜欢文中的母亲,我觉得母亲很慈祥,疼爱孙儿。
师:仅仅是慈祥吗?她为什么要改了注意呢?
生:母亲很理解儿子的难处,她不想让儿子不好办。她很开明。
生:她特别善解人意,能理解到所有人的感受。
生:我觉得奶奶也很热爱生活,她是真心实意想走小路。
……
生:我觉得妻子也是可爱的人,可是她没有说话。
师:你可以帮助她设计一句话呀!
生:妻子说:“听爸爸的话”。
生:妻子说:“奶奶要走大路,我们就走大路。儿子,要懂事。”
师:大家觉得这么表达好吗?
生:不好。这么说,奶奶会比较难堪,家庭气氛就紧张了。
生:我也觉得不好,显得这个媳妇好像心中有气。
师:媳妇可能会怎么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其实是有提示的。哪句话?
生: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师:聪明!大家琢磨一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生:妻子总是很给我面子。
生:妻子很贤惠。
师:“在外面”可以删掉吗?
生:不能,妻子只有在“在外面”,才“总是听我的”,在家里不一定。
生:在家里,我可能得听她的。
……
于是,在轻轻松松的氛围中,王老师一点一点把学生丰富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天赋调动起来了,从而挖掘出“我们”的内涵:“我们”是温暖、安全、幸福的一家人,“我们”是带着“慈爱”“孝顺”“贤惠”“聪慧”在田野散步的。
只有具有扎实深厚专业功底的老师,才能在看似随意的追问中,让学生和课堂这么灵动、深刻。
02. 你要拥有课堂应变的教育机智。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教师的备课预设和课堂的实际生成之间,隔着学生思维的千山万水。教学中,课堂上的情境是千变万化的,难免会“节外生枝”,出现一些突发状况,而这些突发状况恰恰考验着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师是否能根据突发状况适时引导、点拨、追问,让教学回归到预设轨道,甚至是回归到一个比预设效果更好的轨道上来,这,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机智。
要想做一个教学中会追问的老师,必须要具备驾驭课堂的教育机智,这样,不但可以及时捕捉到教学的契机,还可以把那些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变为灵动的教学资源。
上评优课《神奇的丝瓜》,课堂进行到品析丝瓜的“神奇”之处环节时,大家七嘴八舌通过赏读语言归纳概括出丝瓜的“神奇”,此时,一男生举手说:“老师,我觉得这个丝瓜一点都不神奇。”这个观点一表述出来,整个课堂炸开了锅,学生们一片唏嘘和笑声,连评委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个场面。我稳住自己,随即进行以下教学:
师:这位同学有思考。那你认为丝瓜“不神奇”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吱吱唔唔,没有充分的理由,继而转换话题到自己家里的丝瓜很“神奇”。我接着追问:那我们想听一听你家里的那个丝瓜是怎么个“神奇”啊?
学生又是吱吱唔唔。
接下来继续追问:在作者的眼里,为何这个丝瓜就是如此的“神奇”呢?因为作者有一个善于观察的习惯,有一颗善感的心灵,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了丝瓜的“神奇”……
正好趁着这个“枝节”过渡到对写作手法的探讨上来。
想起暑期在徐水听王君老师的《写作与负能量》,听肖培东老师的《一颗小桃树》,课堂上的“枝节”似乎是此起彼伏,但不管怎样,他们总是能点“石”成“金”,让一个又一个教学中的“意外”变成精彩纷呈的绽放。
03. 你还要具备反思教学的行为习惯。
前天读肖老师的文章,他说,一个语文老师的任务,不是为了教完一节课,而是在你的这一节课中,学生是否学到了东西,是否有了提升。
有的老师教第一遍时课堂设计是这样的,第二轮时还是这样的,甚至到退休前的课堂依然是那样的,一个从不反思自己教学的老师是很难在教学中提出促进教学的有价值的问题的。
教师与学生共渡的四十五分钟,是师生以文本为载体促进生命成长的平台,学生的个体生命是否有成长,不仅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和锤炼,更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不断反思和矫正,在反思和矫正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从而以高效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肖培东老师回忆自己教学《祝福》,最初在课堂上模拟法庭辩论“谁是凶手”。以学生扮演祥林嫂做原告,多位学生分别扮演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我”等,然后由祥林嫂控诉,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证词。学生参与度高,课堂形式新颖,可是听课专家问:鲁迅呢?鲁迅的语言呢?
后来肖老师重新思考,从人性的角度来真实地解读鲁迅的作品。
再次设计时,用一个主问题贯串教学:
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可是很快发现,这样的设计并不新颖。
鲁迅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
受其影响,肖老师再次反思,决定紧扣祥林嫂的“眼睛”设计教学,从小说的“小”处去说,抓住祥林嫂的“眼睛”细细品味,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更多的不多余的传神的其他“眼睛”。后来,这样的《祝福》教学大放异彩。
一个不断反思教学的老师,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教学智慧,从而更好地设计出撬动学生思维的更有价值的问题。
04. 你还要有钻研文本持续学习的精神。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文本,不断学习,才能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都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桶水”从哪里来,从不断地学习中来。教师要根据文本需要,广泛阅读,然后整合,聚焦,从而提炼出教学的主线、主问题。
其实,课堂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彰显的就是教师的魅力,而教师的魅力就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研读,正所谓,深人所见亦深,浅人所见亦浅。
听熊芳芳老师上《荷塘月色》,剖析作者的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心情,芳芳老师牵出了作者的一系列文章:《沉默》《儿女》《说梦》《脸谱》等,让学生在大量的群文阅读中渐渐懂得了作者的心情。如果教师没有海量的阅读,就不会有如此的整合,切入。
只有不断地钻研文本,才会知晓自己该读哪些书籍。书籍读得越多,素养越深,对文本的解读就会越深刻,对课堂教学的问题就会越简单精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05.其他
你可以不懂学生,但你一定要了解学情。
你可以和学生有代沟,但你一定要知晓他们的喜好。
你可以一本正经,但教学中一定要有点幽默感。
你可以没有特长,但一定要有点专业之外的东西。
……
其实,做一个课堂上会追问的语文老师,并不容易。
其实,做一个研究课堂上该如何有效追问的语文老师,更不容易。
且行且思!且思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