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里的“狼来了”
前言:本文早在今年年初于微博发布,因为本次事件的感受,再次翻出来投于简书之上。
今天早上被朋友圈一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刷屏,通读全文,作为一个局外人确实能感受到作为父亲的焦急,并且整个公益手段通过赞赏、转发等完成,本着举手之劳可以贡献一点力量也是毫不犹豫的完成,然而随后又陆续爆出营销,炒作等嫌疑……老实说,当人们真正怀着公益或者爱心去做一件事情,哪怕事情再小,过后被告知染上了营销炒作的嫌疑,也会感觉像吃了苍蝇屎一样难受,并不仅仅是对事件本身的难受,更多的是会觉得如果真是炒作,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共犯,不仅自己转发,还间接造成自己朋友们的转发,是很难受的一件事情。目前事情仍旧处于未明朗的状态,我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也无从评判和论断。当然,这也是为什么今天会翻出旧文重提,仍旧是对于新闻的即时性和准确性的度还有这个平衡的尺,到底摆在那里?
正文如下:
并非新闻专业,也非从业人员,但是,有时候对新闻的态度,确实是很复杂。
在各种紧急的突发事件、国际大势上,新闻的实时性,让我们能最快的掌握第一手资讯,这一点,毋庸置疑,是新闻的利好之处。
可是在面对很多道德层面的报道,实在是让人难以认可。
新闻的即时性,实时性,确实十分重要,我大致归纳了下,这类新闻的出来,一般是先用模棱两可,闪烁其词的语言,描述了事件的表象,借此,可能在有意或者无意识下调动了大众的道德感,或是非观;当引起十分可观的关注量之后,会引起相关部门或者调查者的介入,之后,如果事实如当初所料,那也许就是众口铄金般的口诛笔伐;如果遇到意外,并未有任何道德上的错误,一切只是意外,那么在引起轩然大波之后,就是各种澄清,事件继而出现让人扼腕的转折,之后又是各种致歉,各种澄清,各种的安抚。
有时候不禁想想,这些新闻,对我们受众来讲,或许只是一段时间的谈资,或许只是头条上的那一刹那,或许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对于当事者,莫不是一场心寒。
碰瓷者多了,助人为乐者亦是越来越没有这样的勇气再去扶老人;碰瓷者多了,大家就会越来越习惯性的思考,受伤倒地者十有八九是碰瓷之人;当大众的思考被左右,当人性本善渐渐被人性本恶所替代,当助人为乐之心渐渐迷失,越来越多的是怀疑和猜忌,那我们该何以自处?
看到最近的老人被玩具车撞倒疑似碰瓷的新闻,越来越觉得有点像小时候读的狼来了的故事,只不过现实生活里,那个喊狼来了的小孩和真碰到狼的小孩并不是同一个人,那些碰瓷者,正如在喊狼来了那个瞬间的小孩,不管是以恶作剧,以钱财为目的,都欺骗了众人,让大家对其都丧失了信任。从此,碰瓷者的标签,或许就有意无意的打在了倒地大妈的头上~而真正当狼来了之时,又一个无辜的小孩碰到了,再去喊的时候,小孩子们或许都已经被有意无意的打上了爱撒谎标签,那这个无辜的小孩,或许真的就丧命于狼口,而那个真正受伤的倒地大妈,也或许真正受伤而未能及时得到送医救治。
其实,发现了吗?语言和标签,有时候真的能伤人于无形。狼来了的故事里,真正得到惩处的,要么是那群狼,被赶跑;要么是那个小孩子,被吃掉,真正的相互作用者,始终是他们两个。同样新闻也是一样,真正受到影响的,要么是撞人的小孩,要么是倒地的大妈。那么在这事情真相明朗前,价值观,是非观,都被那群村里的大人来掌控,都被其实是局外人的我们来左右。当我们认定了是碰瓷,就对大妈口诛笔伐;当我们清楚了大妈是真的受伤,只能转而安抚和淡化事情的影响。那,新闻的对象,他们在这事件中无辜被打上标签,无辜被误解的伤害该怎么补偿?
最后,还是用一个古老的例子结束吧。当我们对别人说出伤人的话时,正如在墙上钉上一颗钉子,而我们想尽办法取得对方谅解,把钉子取下来的时候,却忘了,墙上已经留下满目疮痍的疤痕~!
有时候,特别希望新闻工作者,不要盲目的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对待社会类的道德评判性质的新闻,能否用那么一点点时间,先把事情的原委弄清楚,再来给大众们传播呢?我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当事人,安知当事人之心中苦?
(作者: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