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年级的语文试卷说起
周国新
考试是一个颇有生命力和冲击力的词,过去、现在和将来好像是一双无形的大手左右着学校教育的发展,甚至成了教育最直接最现实的最长久的目标。但考试和教学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对教育到底有啥用?本人结合本学期本县的八年级的期末考试卷,谈点思考。
康干干老师的“亮点频现”,李洁老师的“守正创新”,我都是赞成的,但我不想重复两位老师的观点,我只想说:我们真的想通过考试指挥教学吗?
考试如果想指挥教学,就像元帅指挥士兵一样,必须有个前提:教学必须服从于考试。
也就是说那句俗话: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
一、考什么(以本学期本县的八年级的期末考试卷为例,下同)教什么
从大的方面说,还是雷打不动的三大板块:语文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质量(多数人把教学质量等同于教学成绩)要想好,我们的教学也别搞那么复杂,三个课型搞定:语文积累和运用课,阅读理解课、写作课。这样定好教学内容自然不会考差。可是部编里独立出来的口语交际自然就成了一种尴尬的存在。
三大板块之间可不可以整合,可不可以创新出第四个板块?这些问题都教给将来了!
从小的方面说,考古诗文名句名篇的默写和理解、考汉字的书写、句子的修辞、新闻的拟题、考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考记叙类现代文、说明类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考写景文的写作。这些内容恰好是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可以说是从教学内容里直接生长出来的。当然考试内容必然要小于教学内容。从这个角度看,也不是考什么教什么,而是教什么考什么!
二、怎么考怎么教
怎么考怎么教如何呢?现在分别看看:
古诗文名句名篇,直接考查名句的默写,名篇是从《春望》这首律诗中截取中间两联,实际上是名篇中名句的默写。备受称道的把默写和理解结合再一起,我认为恰是本卷中的一个瑕疵:在“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的统帅下,让说说对颔联的理解,从语法上看是个病句。结合的最佳形式是理解性默写,而不是在默写的要求下写理解。坦率地说,这种说诗句理解的题,不宜放在这儿,放在文言文阅读部分比较合适。
这种考法是不能指挥古诗文的教法的。包括我自己都被这种考法给误导,认为古诗文,尤其是古诗教学不就是看着学生背背吗?对于古诗中包含的文化常识、文化精神几乎不关注,至于如何读出古诗的意境,如何品读古诗的语言则成了学生到高中要补习的内容。原因就是初中考试的上述考法。其实中考这样考,我们这样考无可厚非,但这种考法真的不能去指挥教学,加强诗教,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是当前形势所迫,部编教材已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根据部编教材出题的考试却依然涛声依旧,显然不值得称道。
汉字的书写的考法这里有两个:一是看拼音写汉字,而是按规范抄写词语。这两种考查方式是合乎部编教材精神的,只是感觉有重复之嫌,事实上学生答题也是这样重复做的:先看拼音写汉字再抄写到田字格内(而一些网上阅卷的学校比如民族教育集团印制的答题卡上竟没有田字格)。我以为两者完全可以整合:即让学生把汉字直接写到田字格里。当然这个规范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七年级课本上的规范是写楷书而八年级课本上的规范是写行楷而且是方格而非田字格。所以八年级的汉字书写也不能按这种考法的指挥来教。
句子的修辞的判断题型一般,但整个八上教材只是在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列夫托尔斯泰》的文末的阅读提示中提到了比喻和夸张,课后的知识短文介绍了夸张。可见修辞并非教学的重点,即便考修辞也不应该考排比。对修辞考查的简单草率是难以指挥平时教学中语言文字的品读的。
新闻的拟题:这题的考查其实是一种微型的阅读理解,似乎不是小语段阅读应该有的,个人认为小语段的阅读应该承担的是语言的积累和应用的考查任务,比如说错别字的修改、病句的修改、句式的转换,这种理解题这里不必出现,因为下面的55分的阅读理解一定会涉及到这一考点而且这类题显然不是部编八上里的重点,即使第一单元是新闻,但第一单元的重点是活动探究。
名著阅读的考查,我比较欣赏本县本学期期末七年级的语文试卷中的形式,而这里四分的对《红星照耀中国》的考查显然是以前名著作为附录的地位考查的惯性,与八年级师生花费在名著阅读上精力和时间显然不对称。这样的名著考查,依然不能唤醒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对名著阅读的重视。再者第二部必读名著《昆虫记》以阅读理解的形式出现,分值尽管不低,但即使没有读过《昆虫记》也可以应答。因此说,八年级名著阅读这样考查,与其说是一种守正,不如说是一种保守。我建议我们完全可以把小语段阅读、名著阅读、阅读理解整合到一块去。终究课外选文也是选,从名著中选岂不是两全其美?如果每次考试直接涉及到名著阅读的题目能在20分上下,那么部编教材的课外阅读课程化就会真正落到实处。
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前两题设置不错:考网络词语的积累和理解,考对电子阅读的认识。但个人认为第三题是本卷的又一个瑕疵。首先病句修改不应该在这里考,因为综合性学习重在活动,而不是重在品析语言。放在小语段阅读里较合适。其次,病句修改提供的病句:“今天,网络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工具,但是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仅仅“病”在“但”上吗?多读两遍,这句话的合理的表达应该是“今天,网络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工具,而是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最后,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合理审视并应用网络学语文,可是在考查中没有涉及。那么综合性学习就浅化为理解理解词,表达表达观点,这样的考试指挥,怎能改变长期以来综合性学习只是刷题而不综合活动的现状?我建议第三题考查学生平时是如何利用网络学语文的。或者介绍一下本班开展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简况。
记叙类现代文阅读按照康干干老师的话说是“课内选文”的华丽回归。确实如此。但我们应该想想为什么包括中考在内的近年来几乎所有的现代文阅读,大都从课外选文?原因是这种考法,尽管可以唤起教学中对教读课文的重视,但另一个导向更让人担忧。那就是这个19分的课内教读课文的阅读理解,将引导很多老师对教读课文的过度关注,甚至猜题、押题、刷题会更为横行。这是有违部编教材主治学生不读书或少读书的初衷的。现代文的阅读个人认为,不宜从课内选,因为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但课外选文,最好从推荐阅读的名著中选,这样对于名著阅读的引领会更有效。
说明类现代文。从《昆虫记》里选,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做法,题目命制也非常切合教学实际,对于名著阅读和说明文的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引领。只是说明文的阅读教材是有梯度分阶段的,八年级下还有一个单元要学习说明文阅读,因此这里考查的说明文阅读就有点过全过深了。
文言文阅读迎合17年安徽中考的变化,出现了课外文言文,合理而不合情。因为那是中考,而这次只是八上的一次总结考试。这样考是不是引导八年级就要适当渗透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呢?
写景文的写作是本学期第三单元的作文训练的重点,作文题目《窗外》直接取自课本,引领师生踏踏实实做好课本上的作文训练。
综合上述,怎么考怎么教也是一种合情而不合理的认识和做法。
三、是考试指挥教学吗?
个人以为,考试只是一种对教学的检测和促进,还不应该让它成为教学的指挥。现实中太多的人,以考试为指挥棒,更是一种合情而不合理的存在。他们真正看重的是考试分数的背后的名利,而不是考试的教育功能是否实现。
考试是一种手段,理想的考试是对多数学生学习的一种促进,而不是损伤或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理想的考试是对教学的一种有益的补充,而不是教学的全部目的和归宿;理想的考试,是一种平时阅读、积累等学习过程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浸在茫茫题海中难以上岸;理想的考试是日常才能历练之根上长出的茎叶、开出的花、结出的果,而不是空有高分而无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在完善,教学在改革,教育在发展,作为教学手段之一的考试,也必然要变革,要发展,要完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热切地盼望考试与时俱进,活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