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叔很稳
《芳华》是一部我说不上来好看或不好看的电影,点太多,都刺到了不同的位置。里面所有人,都从大时代车轮下从容生还,又将过往的一段段各自岁月,聚成一个独特的小时代。那个时代的事好像都与我无关,但摸了摸屁股、大腿,又尽是被刺出的针眼。
(1)假乌托邦
电影的开篇,让我觉得文工团里的青春似乎是纯粹的,不受文革制约,不被父辈师长教化束缚,满屏的曼妙身姿,浴室的水汽氤氲,都充满了荷尔蒙气息。仿佛他们喜欢的都积极正确,他们追求的都崇高远大。
看到这里,我以为是乌托邦式的青春故事,以为墙外的各种运动纷争都与这群人彻底无关。
直至黑幕降下,一切出现转折。
届时,先前的细微伏笔如额头上的纹路,在你瞪大眼睛时,突然悉数皱起。
林丁丁的择偶梦想,刘峰的雷锋精神,何小萍的父亲,原来这些,是作者早已埋下的大时代的微剪影。
(2)谈什么人性
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那个时代里,人还不懂爱的时候,就要去爱党、爱国,在分不清自己阶级的时候,就要消灭阶级敌人。
有观众非要讲人性,其实人性没什么好讲的,刘峰失足以后,团里人的冷漠只算是一个心理现象,当一个人被神化到让你眼馋但是又无法超越的时候,你就会默默地期待他阴沟翻船,好证明“原来他也就是个普通人”以补偿自己心理上的冀望。所以才会有“富二代都是废物”,“漂亮女孩都滥情”,“开宝马的都是二奶”等明显偏颇观点出现。
在剧中,大概除了活得太明白的何小萍,整个文工团都或多或少有这种心理。
非要讨论人性,就一定要了解时代背景和环境。比如你评断一个皇帝懦弱无能,其实就性格而言,受贵族尚武精神熏陶的皇族,很少有懦弱之人,一个人在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约束下,做了他能做的就不算失败,所做所为超越周遭的局限,那就是英雄。
有人说林丁丁无情、冷酷、无理取闹,其实她哭也真的,怕也是真的,即便在那个禁欲气息浓重的年代,刘峰的冲动也不是事件重点,重点是这件事被别人给看见了。
人都活在别人眼里,走在时代车轮下,放眼今天也是一样,只不过今天,别人的眼睛稍微宽容了一些。
林丁丁是这样,其它人也是,鲜有如何小萍一样活得明白、坚守内心,但她这样的人,其实更需要人来疼爱。
(3)时代留痕
看到后面,岁月稍纵,当假乌托邦式小时代彻底散场,大时代的步伐开始在每个人身上显现痕迹,它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不同的人。
像林丁丁、郝淑文、陈灿这样的,时代变化不过是让他们改换了一个生活场所而已,该经商的经商,该出国的出国,他们很快融入了新的市场经济大潮。
像刘峰、何小萍这样的人,这个时代似乎没给他们太多机会,他们成为了时代的弃儿。最后一副彼此依偎的画面,也多少告慰了命运的悲凉。
旁白的肖穗子,介于中间,像大多数人,她认清时代,选择改变,参加高考,搭上了时代的经济舱。我没读过原著,总感觉这个重要人物塑造得太显单薄,和她相关的整条线路都没什么交代,可惜了这么漂亮的小姐姐。
谈及时代,似乎话说得就有点大,但是无可厚非,讲故事先讲背景,不然认知必然受限和偏颇,动荡的时代尤其明显。
总的来说,但凡那个时代的故事,讲到最后,总会让我产生一种无力感,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如是,余华的《兄弟》如是。故事讲得再曲折、再惊涛骇浪,里面的人物总逃脱不了时代的激荡,身上总会或深或浅地烙下时代的印章,有的轻轻瘙痒,有的灼痛终生。
(4)芳华照相馆
妈妈退休前工作的照相馆,名字就叫“芳华”,是当时县城里唯一一家相馆,我从小在那里出入,那里面有军装军帽、有古装长裙、有红旗有刀枪,是我儿时的玩耍场所之一。我并没有在意过照相馆的名字,我从小以为可能是我妈妈名字带了个“华”,妈妈的一个同事名字带了个“芳”。
依稀记得,妈妈扣动快门的时候,镜头前面的那些青年们都浓妆艳抹,摆着怪异的姿势,努力想要释放什么,也许就是那一刻的芬芳的年华吧。
芳华照相馆现在还在,用胶卷留住了很多人的芳华。
(5)文末
去影院看看这部电影吧,感受一下小时代青春的蓬勃,再感受一下那个大时代的轨迹。
电影散场时,周围有不少父母辈的观众,这场景是我进影院来的头一回,他们是在大时代车轮下生还的人,观影结束,谈笑如故,但心里也许有所激荡,我却不得而知。
关于那个年代,我从家人身上看见了深深的印记,爷爷奶奶遭遇了三反五反,父母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以后有机会再讲吧,看完听一下韩红的片尾曲,就这样。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华,
铮铮硬骨绽花开,
滴滴鲜血染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