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解读二

    《楚辞》是一种诗歌的总集。《诗经》所选录的都是北方的诗歌,《楚辞》所选录的则都是南方的诗歌。《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25篇,《唐勒赋》4篇,《宋玉赋》16篇,但无《楚辞》之名。所谓《楚辞》者,乃刘向选集屈原、宋玉诸楚人所作诸辞赋及后人的模拟他们而作的辞赋而为一书之名。现在刘向的原书已不传,现在所传者为王逸的章句及朱熹的集注本。据王逸章句本,共有作品17篇,据朱熹的集注本,则共有作品15篇。朱熹的后半部所收的各篇与王逸的章句本不同。兹将这两种本子的篇目列表如下:

      但两种本子,都非原来的刘向所定的《楚辞》本子。朱熹的集注本是他自己编定的,不必论,即王逸的章句本,虽标明是刘向所定,然把班固所说的话:

      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汉兴,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都寿春,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汉书·地理志》)拿来一看,便觉得它的不大靠得住,因为班氏去刘向之时不远,且多读刘氏之书,如果王逸注本的《楚辞》,乃刘向所编的原书,则班氏所述《楚辞》作家的姓名,不应与现在所传的王逸本《楚辞》的作家的姓名不同。(如无王褒、东方朔之名,而王逸注本却有之。)大约刘向所定的        《楚辞》必曾为王逸所窜乱增订过,刘向、王褒诸人的作品,大约也与王逸自己所作的《九思》一样,是由他所加入的。《楚辞》的名称,不是刘向所自创的,大约起于汉初。《史记·屈原列传》言:“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司马迁虽未以“楚辞”二字连缀起来说,然楚之有所谓“辞”。及楚之“辞”,乃为当时所最流行的读物,则是显然的事实。《汉书·朱买臣传》言,买臣善“楚辞”,又言,宣帝时,有九江被公善“楚辞”,大约《楚辞》之名,在那时已很流行。说者谓屈、宋诸骚皆是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大约最初作《楚辞》者皆为楚人;《楚辞》的风格必是当时楚地所盛行的,正如《诗经》里的诗篇之盛传于北方人民的口中一样。至于后人所作,则其作者不必为楚人,实际上,都不过仅仅模拟《楚辞》的风格而已。

      我们对于《楚辞》所最应注意的,乃为《大招》以上的所谓屈原、宋玉、景差诸人所作的《楚辞》——《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10篇作品。至于《惜誓》《招隐士》《哀时命》《九叹》《九思》等汉人模拟的作品,则我们可以不必注意,正如我们之不必注意于《楚辞后语》中的52篇模拟的作品一样。所以现在置它们于不论,只论屈、宋诸人的作品。

      屈原是《楚辞》中最伟大的一个作家,全部《楚辞》中,除去几篇别的作家的作品外,便可以成了一部“屈原集”。古代的诗人,我们都不大知道他们的名字,《诗经》里的诗歌,几乎都是无名作家所作的,偶然知道他们名字的几个诗人,其作品又不大重要,只有屈原是古代诗人中最有光荣之名的、最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在中国上古文学史,要找出一个比他更伟大或可以与他比肩的诗人,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对于这个大作家,却不大知道他的生平;除了《史记》里一篇简略的《屈原传》之外,别的详细的材料,我们不能再寻到了。

                                        今日摘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