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

2020/02/06

课堂上,小阳是最爱说话的一员,他前后左右的同学都不得安宁。不过,小阳的接收信息通道还挺多的,每节课虽然写的内容比较少,但善于思考,对问题还是有点自己的见解。

下课了,我走近小阳,看着小阳的收获记录,一整张A4纸也写满了,字写得是其他同学的1.5倍大,字间距也比较宽。我问小阳,你给自己的收获记录打几分呀?小阳低着头,看着自己写的内容,声音低低地说:“打2分”。听着小阳给自己打的分,我心真有点痛,对小阳说:“老师发现你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写了这么多,字还写得这么认真,也有自己的想法,怎么才给自己打2分呀,裴老师给你打6分。”听了我的话,小阳抬起头看着我,眼神里似乎有点惊讶。此时,班里的大队长正好走过来,我让大队长给小阳的收获评个分,大队长看了一眼,毫不犹豫地说,6分。小阳盯着自己的收获记录, 看了半天没说话。看着小阳沉思的样子,我对小阳说:“你对自己的要求,如果用爬山作比较的话,一千米高的山,你爬了600米,而你心里却总觉得是自己还在200米的高度,所以越爬越没有信心,越爬越不想爬了,所以就总想转移注意力,去关注别的事情了。

后来的课堂上,小阳和同学说话频次明显少了,内容写得越来越多,字迹也更工整了。

从外在行为上看,小阳是对自己的过分否定和不认可;他对自己要求太高的想法,是来源于他的潜意识。但无论是外在的做法,还是潜意识的想法,其实都是小阳对他的重要抚养人对待自己态度的内化。我没有详细询问小阳的成长经历,但我推测,他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常常催促和不断要求的父母。还是用爬山举例:他的父母永远站在1000米高的位置要求小阳,快点爬、快点爬、快点爬。小阳从100米爬到200米,父母看不到;从200米爬到300米,父母觉得怎么爬这么慢;从300米爬到400米,父母觉得是应该;400米爬到500米,父母觉得离自己的要求还很遥远。久而久之,小阳便形成自己的限制性信念:我是不行的,我达不到爸爸妈妈的要求;我是很笨的,我永远追不上别的同学。结果就是文章开始时小阳对自己2分的评价。他和自己的父母一样,看不到自己做到了什么,做好了什么,眼光和意识都永远盯着自己没做到什么,没做好什么,因此越做越没有信心,越做越不想做。

孩子们最希望父母的帮助是,父母能和自己站在同一高度,陪着自己一起向上爬,看到自己每一次的努力,鼓励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只要能让孩子们享受到努力的成就感,他们自然就产生无需扬鞭自奋蹄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