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又承载了多少意义、情感和力量呢?
当我们听着故事的叙述者——福贵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感觉着他活着的状态一点点变化:年少无知时,萎靡地活着,无视妻子的艰辛,无视父母的关切,无视现实的责任;风云突变后,挣扎地活着,战场上经历生存的残酷抗争,生活中面临活着的底线挑战,情感上体会为父为夫角色的重担;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牵无挂,无泪无述,也无欲无求。“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们会默然发现,活着是一种状态,仅仅一个词,悲惨抑或苦难、凄凉、无奈,无法展现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们都无法深入触及。
小说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小说中,作者对于“死亡”的安排更是匠心独运。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的残酷,生活的残酷,更体会到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一团一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也离他而去,死因是撑死的……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生活的疾苦,亲人的离去……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从天堂直坠入地狱的感觉。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作品的结尾,有着海一样深沉的意境,当这样一位老者的一生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突然就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变得那样渺小,微不足道。福贵用这样一句话回顾自己的一生: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看着身边所一爱一的人一个一个相继离开:令人胆颤的医院,带走了最亲挚一爱一的亲友,小外孙又这样悲惨地离开了……福贵所发出的感叹是那样得苍白、无力,却又是那样得撕心裂肺!
余华的这部小说《活着》,初看时总觉得太悲惨,命运好像捉弄人一般,总是在看到希望时,转眼便将主人公福贵最亲的人一个个夺走,最后只剩下富贵和一头也叫富贵的老牛为伴。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情,才逐渐明白,生活原本就是如此,它夺走你身边的一切,你却无法反抗,只得默默接受。可即便已经千疮百孔,依旧要努力的坚持下去,这才是活着的意义。
如此悲惨的命运,换着是我,也是早就绝望了,即使是现在,只是一些小挫折,都时不时会有不好的念头出现, 懦弱不堪。我一直都在困惑,活着,对于福贵来说,究竟是为什么,会有什么样的理由,让他还能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有要努力活着的念头。黄渤饰演的福贵说:“老子死了也要活着!”也许活着并不为什么,活着只是为了活着,那些残忍的经历统统都不能让他放弃活着的念头,这是福贵一辈子的观念,是他的局限,也是让他没有被命运打倒的信仰。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在小说里,富贵在经受了这么多的打击后,他的内心是否已经变的麻木了,或者说是对生活的看法已经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富贵在小说中的原文表述:"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太多,太复杂,才会认为生活艰难,才会认为自己活着没有意义。也许活着本身就是意义,只要还活着,才会有精彩人生的可能。
作为一个词语,“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
另:摘录一句我认为十分正确而有趣的话
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余华《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