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如初,安之若素”出自清代范寅的《越谚》静默如初,其中“初”指最初。即心情如最初时一般平静。例句:他在经历诸多事情之后,他终于变得成熟稳重起来,一切静默如初。安之若素,通常是指遇到不好的情况或异常情况下,一个人面对此种情况也会毫不在意,跟平常一样对待。重点在于,稳得住。
在《越谚》一书中,范寅写道:
“贪逸欲而逃勤苦,丧廉耻而习谄谀,甘居人下,安之若素。”
意思是说,某个人贪恋闲情和追求欲望,但是懒惰,遇到吃苦的事情就躲避,丧尽廉耻(或者不知廉耻)而经常去阿谀奉承,这样甘居人下,却仍然是毫不介意。
其实事情往往如此,不可能的事偏偏发生,梦想的迷雾凝聚为可以捉摸的现实,我们却发现自己平平静静甚至安之若素,原以为这种情况会使咱们欣喜若狂或痛苦万分的啊!命运就爱这样捉弄人,激情自行其是,不请自来。但时机成熟,需要它上场时,却懒洋洋踌躇不前。
于是就形成“安之若素”这个成语,指对困窘的遭遇毫不介意,心情平静得像往常一样。现在多指对于错误的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庄子•内篇•人间世》有相近的论述: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知道某些事情是无可奈何的,所以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庄子认为,安之若命之人,能对外界得失平和处之,呈现出德者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则是我们内心处于烦恼焦虑之时,应该找回的心理境界。
从心理学的角度,只有当我们“安之若命”以后,心境处于平和之态,我们才能更好地处理生活中所面对的压力,从而改变命运。
明代张岱则把人分为三类: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在张岱的眼中,庄子是被视为贤人一类人,而孔子则被视为圣人一类人。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出自《论语·宪问》,与其说儒家与道家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倒不如说道家更讲究的是一种方法而儒家更提倡的是一种精神。
人们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长期以来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作祟,其实在自我斗争中不存在战胜问题,而是一个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不断地自我完善的过程。
爱和梦想都应该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才能抽枝散叶,绽出香气的花朵,结出幸福的果实。从这个方面来说,生活需要耐心的培植,宽容的对待,精心的经营。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思是说既然明知有些事情已无可奈何,没法改变,那就接受现实,顺其自然,坦然去面对,这就是德行的最高境界。
当然所谓的顺其自然,并不是听之任之,盲目从之,而是要学会顺着事物的自然规律去应对,不去刻意的对抗。就好比大禹治水,他对于疾患之水不是盲目地去围堵去拦截对抗,而是用疏通的方法,把原本汹涌冲奔的洪水顺其势化整为散,为我所用,这种顺其自然其实就是人生一种大智慧的体现。
老子曾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这个世间,天地宇宙是没有感情的,它们也不知道什么是感情,所以当你痛苦的时候,当你哀叹命运的时候,你会咒骂老天的不公,可事实是,你骂了根本不会有任何作用,因为老天本来就没有感情,它并不知道什么叫不公,所以它也从不会来和你谈感情。
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天地之间要靠什么呢?唯有靠自己,靠自己思维的拓展与内在的修为去体悟出这些道理来,我们要学会坦然去面对人世间的一切得失离散,无情变故,做到心无挂碍。
正如心经里所说的,
“无挂碍故,则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在楚辞《渔夫》篇里,曾描述过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话,是关于屈原和一个渔夫的对话。
说的是屈原被楚王流放,在心情郁闷之下,就来到了汨罗江畔散心,然后就遇见了一个渔夫。渔夫看他形容憔悴,就问他:“这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会落到如此地步?”
屈原于是就说出了那段流传千古的话: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因为天下都是浑浊不堪的,而独有我是清澈透明的,世人都醉了,唯有我是清醒的,所以被放逐了。
渔夫就说:“圣人是不会被外物所牵绊的,所以没有执念,他们会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既然世事浑浊,那就在浑浊里扬起浊波,既然大家都沉醉,那就去跟随沉醉,何必要自命清高,落得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去衣服上的泥灰,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我宁愿跳身于江水,葬身于鱼腹,也不会让我这身洁白与纯净,去蒙上世俗的尘埃。”
渔夫听完屈原的回答,不再劝解,他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口中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段话是极富庄子顺其自然的道家思维的,意思是说水如果是清澈的,我就拿来洗我的帽子,水如果是浑浊的,那我就取来洗我的脚,我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一切外物皆可为我所用也。
屈原当然是伟大的,因为他的灵魂和思想是纯净的,是高尚的,是我们所追求不来的。但反过来想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执念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快乐吗?很显然,他过得无比痛苦,因为人性的使然,他无法也不可能改变世界,所以最后他只能选择悲愤的抱石跳水而亡。
那么,我们再回归到本文,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既然命运已经给你安排了这许多磨难,既然很多事物我们已经没有能力去改变,我们是选择和屈原一样和命运对抗呢?还是和柳宗元一样在痛苦中挣扎过日子呢,又或者是如刘禹锡与苏东坡一样,顺应自然,想开了过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人生啊,不过就是一场虚幻的泡影,其实我们无论选择怎样去过,都有各自的过法,各自的人生。只不过如果我们明白了宇宙运行的规律,世事万物的变化,人间社会的无常,我们就会懂得去遵循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则,就会知道顺其自然,去学会拿得起放得下,这样,也许我们的人生就不会过得那么纠结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