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书院:读原文,悟原理,知行合一
原文
志道问:“荀子云‘养心莫善于诚’,先儒非之,何也?”
先生曰:“此亦未可便以为非。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明道说‘以诚敬存之’,亦是此意。《大学》‘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荀子之言固多病,然不可一例吹毛求疵。大凡看人言语,若先有个意见,便有过当处。‘为富不仁’之言,孟子有取于阳虎,此便见圣贤大公之心。”
感悟笔记:
志道,姓管,字登之,是阳明先生学生耿定向的弟子。
志道问:“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先儒却说他说得不对,为什么呢?”
荀子的话:“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君子养心,关键在于诚意,做到至诚,就没有其他事了。
程颢认为他说的不对。程颢说:“孟子言‘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则心自诚;荀子言‘养心莫善于诚’,既诚矣,又何养?此既不识诚,又不知所以养。”
阳明先生说:“荀子的话也没什么不对。‘诚’字也可以从功夫上来理解。诚是心的本体,求复其本体,就是思诚的功夫。程颢先生说‘用诚敬的心来存养它’,也是这个意思。大学八条目,说‘欲正其心,先诚其意’,也是这个意思。荀子的话固然毛病不少,但也不可一概吹毛求疵。大凡看人言语,如果有先入为主之见,就会失之过当。《孟子》里,还记载孟子引用阳虎的话‘为富不仁’,阳虎是反面人物,但是他说得对的,孟子也照样引用并注明出处,这就是圣贤大公之心。”
阳明先生这段话有两个概念。
先说“为富不仁”,出自孟子: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所以贤明的君王一定恭敬节俭,礼待下人,取之于民,总有节制。就像阳虎说的,国君要想自己富,就没法施行仁政。要想行仁政,就不要想着自己发财。
所以为富不仁不是讲商人发财,而是讲国君的税赋问题。
第二个概念“圣贤大公之心”,阳明先生以此来说明:孟子便有大公之心,不因人废言,不因为是阳虎说的而有所看待。阳虎是鲁国季孙氏家臣,他通过控制季孙氏,把持鲁国的朝政,后来在与三桓的斗争中失败。
所以,哪怕是阳虎的话,孟子觉得可取的,他也取。不因言废人,也不因人废言。
读书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不替先贤纠对错,不评论圣贤是非,只问自己的内心,切己体察,事上琢磨体认。“养心莫善于诚”,我也深有体会。《大学》说诚意正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诚意在前,正心在后。原来觉得是心正才意诚。通过事上的体认,现在我体会到了,确实应该是诚意第一。当你心不安、心不定的时候,就问自己的诚意,我真实的起心动念是什么,然后去除私心,引导正向念头,一切按诚意去做,心就安定了。所以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所以思诚,就是功夫。
进一步体证到,心学不是学问,而是行动,事上磨炼,不是要在学问上搞“自己的东西”,形成所谓门派,而是要在行动上回到自己心之本体。只有自己体证,然后去做,就可领悟。学心学,一定要看你能不能把学问用于行动。
这一节阳明先生说到“诚”,我再重点就“诚”说说自己的体证感悟。
1、诚即是天地之道。
阳明先生承象山之学,以至诚为维持天地之道,其言曰:
夫天地之道,诚焉而已耳;圣人之学,诚焉而已耳。
阳明先生以天道、地道为诚,又以人道亦惟诚。人为天所生,自然具备天道之诚。何谓诚?真实无妄之谓诚。天以诚生人,人固宜全受此诚而无失。诚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由此本体而出,人心能合于诚之本体就是致良知。
这诚即是天地之道,即老子所言: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2、至诚如神,不诚无物。
看看近日,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开放,此是天地为之,也只是一诚。如若天地不诚,那万物也将无所适从。所以《中庸》上说,“不诚无物”。天地无诚,万物将不复存在。
3、思诚即致良知,天人能合一,是合于此诚,合于良知。
阳明先生《古本大学》序曰: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然则大学之道,也不外于诚。
圣人者,至诚之人也;在诚上,天人合一,融合无间。诚又只在我心中,所谓至善,诚之极,即是至善,而此至善只在于吾心。一切之善,皆具我心,所以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阳明先生龙场大悟,乃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此吾性即是诚,即是良知。人生所遇千万变化,所定只在此一诚。
4、切身体证诚之用:诚则明,明生慧。
诚是现代商业社会最稀缺的资源,此心诚之地,才是广阔蓝海。
经过事上体认,初步明白了《中庸》上一句话,“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诚能让经营者听懂客户内心的无声呼唤,是真正的价值意义所在,更是商业最宝贵的资源。
阳明先生作圣之“立志”说,可谓人生最切、最大之“立志”说,不问才力大小、学问浅深,惟在一心能诚。此诚即是天地之道 ,此心纯乎天理而去人欲即得诚。推而言之,则一念能存诚,即为一念之圣;一日能存诚,即为一日之圣;终身乾乾,能存诚,是亦至善,即可成圣贤。所以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立志之方,明白如此;作圣之功,简易如此,圣人之道,可学而至。人生自少到老,从早到晚,只是一事:致良知。舍去此,更有何所谓学呢?
(——鼎元 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