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花110万买来的商铺,你们凭什么强拆?”2013年,李女士的商铺因修地铁拆迁,她不满政府1508万拆迁款,僵持着非要3000万,让政府损失5.5亿,还两度将政府告上了法庭。
武汉李女士和丈夫都是法律出身,毕业后都进军金融界,虽小有成就,却也不算富裕,随着孩子越来越大,经济的压力也越发地紧张,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夫妻二人合计了一番,最后决定投资购买一间商铺。
2001年,在夫妻两人的综合考虑下,相中了武汉汉江区非常繁华地带的一间商铺,铺面面积有287平方,两人掏空了家底,又从银行和亲戚朋友那借了70多万,合计110万,全款买下了这间商铺。
但李女士拿下这间商铺并不是为了开店做生意,而是用来出租的。
不过,两人的眼光也是毒辣,此时她所购买商铺区域要新建一个大型的商场,这让她的商铺优势又翻了番,因此,在她贴出出租告示时,很受老板们的青睐,招来了很多询价者。
一般来说,是价高优先的原则,谁知她又反其道行之。
李女士最终和一家银行签订了一份长期租用协议,她看重的不是眼前一时的利益,而是长期的稳定收益。
2012年,李女士靠着这间铺面的租金,不仅早早还清了当年的所有借款,还让自己家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铺面的租金也由原来的十几万涨到了63万,所谓“一铺养三代”,如今的她,给老家的父母盖上了别墅,把两个孩子送出国留学,而自己也辞去了工作,经常游山玩水,日子过得十分舒爽。
可是到了2013年,这一切都变了。原来,随着武汉人口的剧增,政府要新建一条地铁线——6号线。而李女士的商铺是这条地铁线的关键位置,不可能绕开,是要建成1号的通风口和4号的出入口。
修建地铁,是一项惠民利民的工程,加上拆迁会得到一笔丰厚的拆迁款周围的市民都十分高兴和支持,除了李女士一家。
毕竟商铺牵扯的利益会更多,而且对于李女士而言,这间商铺是生活保障,更是关乎孩子的未来,要命的是,她刚和银行续签的租用合同也打水漂了,但这是汉江政府的项目,李女士也深知政府不会因为她个人的情况而改变决定。
尽管千般不愿,商铺还是要拆迁的,于是法律出身的她,细细研究国家拆迁的赔偿标准,还找专业的机构做了相关评估,评估的价值在3000万左右,李女士对于这个价值还是比较满意的。
可当政府递上赔偿合同时,李女士顿时傻眼了,赔偿款只有1508万,比她原来的评估少了一半,于是她拒绝了在合同签字。
李女士认为,她自己作为武汉市的一分子,理应支持,但是她也希望自己的合法权益被尊重,政府理应照价赔偿,双方多次协商无果,李女士气不过,最终一纸状书把区政府告上了法庭。
此事一出,李女士的拆迁事件也闹得沸沸扬扬,还引来大量媒体大肆报道,说她是最强钉子户,而且大众舆论都一边倒向政府,大家都说她贪得无厌见钱眼开,想要借此打捞一笔。
李女士觉得十分委屈,但又有理说不清,她只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已,怎么就成了蛮横的钉子户呢!
然而修建地铁的工期越来越近了,如果再拖下去,地铁就无法如期完工了,无奈之下,区政府只好给李女士下达了《房屋征收补偿决定》,也就是说政府要对李女士的商铺进行强制征收。
原本就很委屈的李女士因为这件事更加生气了,她觉得政府强制征收,不尊重自己的合法权益,再度一纸诉状把区政府告上了法庭。
正当双方准备对簿公堂之时,意外却发生了。
在诉讼开始前,汉江区政府以地铁工程是关乎重大的公众利益的,向法院提出了对李女士的商铺进行行政先予执行。
同时,汉江区政府也早有准备,在征收缴纳账户上缴纳了2亿多的保证金,有足够的能力赔偿相关拆迁相关事宜,也就是说,区政府可以先拆除李女士的商铺,事后再进行赔偿。
2016年,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隆隆的巨响,历经3年,李女士房屋变成了一堆废墟,而政府也因延期三年,损失了高达5.5亿的费用。
商铺拆迁后,法院继续审理李女士的案子,区政府因在程序上违反了国有土地征收评估的相关规定,最后李女士胜诉了。
2022年,武汉6号线已经运营数年,方便了无数人的出行,也促进了该区域的发展。
而在这场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博弈中,无论是汉江区政府还是李女士都是追求合法合规,或许有人认为李女士很固执,但她是在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是值得被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