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
赵匡胤的这个新职务“殿前都虞侯”,具体是干什么的呢?
简单来说,它是皇帝身边的禁军司令助理兼作战参谋。
五代时期的皇帝,因为根基不稳,非常不信任地方军队。
他们都要编练一支精锐的禁军,平时拱卫皇城,战时随皇帝亲征。
指挥禁军的有两个机构,一个叫侍卫司,一个叫殿前司。
赵匡胤担任的,就是殿前司的四把手。
这个职务等级不算高,但既有统兵权,又有人事建议权,还经常跟皇帝见面,实际影响力非常大。
柴荣的本意,是让赵匡胤帮他训练禁军,汰除老弱,提拔一批青年军官,好制衡李重进、张永德这些宿将。
赵匡胤却借着这个机会,延揽人才,结交党羽,逐渐发展出了一个名叫“义社十兄弟”的团体。
这个团体,就是后来赵匡胤夺权篡位的人才基础。
说起来,拜把子、认异姓兄弟这套手法,赵匡胤还是从柴荣的养父郭威那里学来的。
郭威年轻时,做过浪迹天涯的游侠,最喜欢用江湖手段笼络人心。
同样有过底层经验的赵匡胤,学起这一套来,自然驾轻就熟。
他拜的9个把兄弟,都是禁军出身的中级将领,都想出人头地。
这就保证了团体目标的一致性。
另外,赵匡胤还吸纳了一批文人作为智囊,并与朝中大臣保持友好。
在后周的文臣武将看来,赵匡胤就是一个人畜无害的角色。
他对谁都很友善,不争不抢。
如果由他执掌朝政,其他人即使不完全赞成,也不会激烈反对。
这就进一步扫清了夺权的隐性障碍。
周世宗柴荣,那可是一代雄主。
柴荣真的大意了。
他不是没有提防武将坐大,只是没往赵匡胤身上想。
在柴荣看来,后周最危险的内患,是李重进、张永德这两个前朝老臣。
为了防范这两位亲戚,他做了许多人事安排。
至于赵匡胤,柴荣觉得,他本来就是自己一手提拔的新贵,根基不深,掀不起多大风浪。
到了公元959年,柴荣意外病重时,他还专门提拔赵匡胤做了禁军最高统帅——殿前司都点检。
他指望赵匡胤学习历史上的周公、诸葛亮,辅佐自己7岁的儿子,继续维持后周王朝。
但柴荣似乎忘了,五代的权力逻辑,是赤裸裸的现实主义。
之前那些节度使,包括柴荣的养父郭威,之所以要造反,不光是因为皇位的诱惑大,还受到团体内部的压力。
当时的节度使和他的亲信,不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而是在合伙创业。
封地和军队,就是账上的资产;
夺取皇位,则是上市敲钟。
从907年到951年,已经有5个军事集团“IPO”成功了,下一个凭什么不能是我呢?
毕竟,改朝换代之后,会有一大批人获得突击提拔。
这比老老实实熬军功,可是省力多了,值得赌一把。
赵匡胤也很清楚,即使自己不想当皇帝,他的把兄弟们也会按捺不住,不如顺势而为。
于是,在公元960年,赵匡胤一比一“复刻”了9年前郭威的做法。
他先是派人散布契丹入侵的消息,把开封的禁军拉出城。
接着,在陈桥驿这个地方,“黄袍加身”的戏码再度上演。
赵匡胤随即回师开封,逼迫柴荣的儿子禅位,兵不血刃地终结了后周王朝。
当时,赵匡胤除了禁军总指挥这个身份,还兼任归德军节度使。
归德军的治所,在河南商丘,是春秋战国时代宋国的属地。
赵匡胤觉得这个地名很吉利,就给自己开创的新王朝,起名叫“宋”。
这个时候,距离他背井离乡,闯荡江湖,时间刚刚过去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