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概况
《万历十五年》讲述的是1587年左右明朝几个官场代表性人物的事迹和生平,作者从这几位人物所做的事件、秉承的观点等内容推测出1587所属那个朝代的典型性特征,即文官制度带来的弊端还有身处那个年代引以为主流的价值观“儒家文化”,以道德而不是法律来管理国家民众。
整本书的文笔非常优美流畅,虽然是从英文版翻译过来的,但是由于作者本身就是华裔,所以对于中文的掌控是非常棒的。还有,本文的逻辑叙述性很强,所引用的推测依据以及论据皆注明出处,遵循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逻辑讲述,很容易令人手不释卷。
二、具体内容
目录(每一章节具体内容)
自序:作者写作这本书的初衷,博士论文为明代的漕运,但是对于财政问题仍然一知半解,翻阅文集发现明朝的衰败并不是由于税负过重,而是由于文官制度山穷水尽。本书采用传记体的铺叙方式,涉及到众多的人物,这些人物的评价结论与以往有所不同。(序言很重要,一个好的序言能立刻让读者明白作者想讲什么,从序言中可以看出作者很谦虚儒雅)
第一章 万历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 九岁登基,上课学习经书、书法、历史,在任48年之久,正德皇帝(不按常规出牌)--嘉靖皇帝---正德皇帝--隆庆皇帝--万历皇帝
刚开始继位时非常乖,依靠宰辅张居正、冯太保、太后的辅佐,尽心尽力,皇帝不过是文官官僚制度的一个制度产物,就如同英国和日本的皇室一样,被各种礼仪困住,丝毫没有办法听任自己的个性,紫禁城就是一个消磨个性的地方。文官擅长运用各种伦理道德的力量来限制皇帝的各种言行举止,宠爱郑妃,企图令郑妃的儿子为太子,但遭到反对,无奈。后与张居正生嫌隙。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申时行比张居正更会做官,虽然在首辅的位置仅有8年时间,但是非常懂得平衡文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也由于此导致史书对此颇有争议。他不像海瑞那样纯粹,对于理想和事实的脱节,有着深切的认识。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10年首辅生涯,没有真正看清楚文官体制的深刻矛盾--精神与物质分离,如自己做不到厉行节俭,但是命令底下的官员们做到。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神宗已经放弃了所谓励精图治的伟大梦想,“精神上的活埋”,开始不启早朝,散漫,并且希望达到自己的私人目的,比如立皇三子,也是郑妃的儿子为太子。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非常纯粹的一个官员,尊重法律,按照最高限度去执行。节俭清廉,在民间拥有很高的声望,但即便如此,下场仍令人唏嘘,毕竟掌握生杀大权的是整个文官体系。海瑞在其中显得格格不入。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非常卓越的一名将领,具有卓越的军队管理才华和战术天赋,而且懂得居中协调,看清楚了当时时代的矛盾、战争的主要对象是对内而非对外,和不可触碰的点,而且张居正对其予以了最大的支持,令其才华有地方施展。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非常矛盾的一个人,可谓是明朝各类哲学的色彩集中者,没有深入的理解透彻,但是各方论点都有沾染的一个人。借着这一章,作者也谈及了明朝所存在的一些主流观点,都是企图解释社会运行法则,缓和社会矛盾。如朱熹的心血和王阳明的理学,讲解易懂。
《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大历史观即叙述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用现代的观点去解读当时的事件细枝末节。
三、印象深刻的观点
1、大历史观
2、制度产物:用道德的名义去掩盖实际的利害。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是时候或成功或失败,全靠看它与文官的共同习惯是是否想安无扰。皇帝就是其中的产物之一,代表性的任务身上也可以折射出当时所处那个时代的因素。
3、每个人物所做出的每一项决策都是与当时时代、个人性格这两者密不可分的,虽然可能没有足够的史料推及,但多加思考,从边边角角中我们还是可以看见其端倪。
4、现代化的技术和古老的社会组织断然不能相容,要不是新的技术推动社会组织趋于精确和严密,那就是松散的社会组织扼杀新的技术,二者必居其一。
四、给我带来的知识
在时代的大洪潮中,要想获得一己之地,最重要的看清时势,辩清矛盾,似乎中庸之道才是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