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恁老师了也不知道打招呼?”
“已经打过招呼了……”
“是吗,就没听见你说话,怎么会打招呼呢?……”
一大早出门在学校门口碰见的母子,那位妈妈数落着不知所措的儿子,可能是她理解的打招呼是一定是发出声音,她想让儿子和她有一样打招呼的方式吧。其实打招呼有很多种方式,就在刚才她儿子和我是用眼神和微笑交流的,她儿子是我前年教的一个很有思想并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干部……
是啊,很多人都想让别人符合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结婚前在我们家吃饭第一碗总是端给爷爷的,然后孩子们才能吃自己的,这让我误以为每个家庭吃饭都是老人先吃,孩子们后吃饭的规矩。可是到了娄家看到公婆没吃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在吃饭了,心里特别不舒服,感觉这家孩子怎么这么不尊重自己的父母呢?其实不然,我看到的只是孩子先吃饭的现象,没看到的本质是他们家没有太多的规矩限制。行为不等同于人本身,先生和爸妈的感情挺好的。
还有姥姥去世的时候我只要一想到再也见不到亲爱的姥姥了就泪流满面,痛苦的不行,好像只有把眼泪哭干才配得上姥姥对我的爱;可是先生的姥姥去世时他一滴眼泪都流不出来,我怎么只凭这一点就给出一个“他肯定不爱自己的姥姥”的评判呢,他姥姥生病住院他可是跑前跑后……只是他的表达方式不同于我而已,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
如果期待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其实是把心理按钮交给了他人,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被外界干扰和控制,所以敞开了自己,接纳了事实,也就把自由还给了自己,只有自由才能让爱流动。
允许自己做自己,活真实的自己,不做完美的自己;允许他人做自己,成就对方,不是满足自己,不需要对任何人的命运负责;允许我们身边所有的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才是对自己对他人最大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