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一档流行节目里,主持人采访万达董事长王健林。采访中,王健林说了这样一句话“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挣它一个亿”。
一众网友立马表示被王董这个“小目标”惊呆了,有人富有诗意地留言道:你眼里的某个尘埃星辰,于我竟是一整个的世界。
这段往事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影响了很多人的谎言:大即不佳。
“大即不佳”影响了桎梏我们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令我们错失生命里的诸多美好,比如报考一所世界名校、或者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从小,“大”这个概念,就被冠上了不好的标签:不好的动物是“大灰狼”、“大老虎”,不好的人是“大坏蛋”、“大笨蛋”。
我们明明想要大的礼物,却偏偏伸手接了那个最不起眼的;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却马上尴尬地笑着说:我只是在开玩笑。
当“大”字与任务放在一起,就会令人想到困难、耗时长、没完没了;
当“大”字与成功放在一起,我们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心生畏惧。似乎已经预料到它会夺走我们的时间、健康,以及与家人的欢乐时光。
所以,我们情愿接受小任务,追求小成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感觉安全,不要离舒适区太远才能令人安心。
就这样,“大”被认为不佳,各种小事占据着我们的头脑,远大的理想被雪藏于心,难见天日。
“大即不佳”这个谎言,应该是所有阻碍成功的谎言里影响最坏的那个。因为一旦我们对大的成功、大的成就心生畏惧,就会有意的回避它,或者让自已懈怠下来。
就像马云多年前说的那样:晚上想尽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伟大的梦想如果只敢放在梦里,不敢尝试追求,就永远不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停下脚步,踟蹰不前的结果便是大好年华虚度、大好机会流失。
对于普通人来说,考上英国剑桥大学算是一个“大”梦想,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能实现。
但这个“大”梦想却被一个52岁的流浪汉实现了:
52岁的爱德华兹从小家境贫寒,只有初中学历。长大后在英国各地以打散工为生,居无定所,生活拮据。最后流落街头,成为剑桥市的一名流浪汉。
饥寒交迫的时候,他冷静意识到自已所有不幸都是因为太早离开校园,只有重返校园,才能改变自已的境遇。于是,年过半百的他开始不停地剑桥大学图书馆借书来读,并在一名老师的鼓励下,报考了剑桥大学。
当时不少人嘲笑他,甚至认为他疯了。因为作为一个流浪汉来说,考上剑桥大学这个目标太大,大到普通人都不敢想。
但爱德华兹没有理会这些,他觉得,反正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不如全力一博。最终他通过了剑桥大学的入学考试。
奇迹发生了!很多优秀学子眼中的“大”目标,就这样被一个流浪汉实现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心存高远对获得巨大成就非常重要。没有人知道自已的极限在哪里,当我们怀揣远大理想时,眼界就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