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才是劝说的前提

2019.4.5 Day129

在工作中看到领导决断错误,你不希望看到领导犯错导致损失,但领导却依然坚持原来的决定,你怎么处理?

三国中有一段情节让我深思。

关羽大意失守荆州,并被东吴吕蒙斩杀。不久,张飞也被叛变东吴的部下杀害,刘备作为关张桃园结义的兄长对此悲愤不已,对东吴恨之入骨。刘备建立蜀国后颁下的第一道诏令便是发兵东吴,要灭吴为关张二人报仇雪恨。

在当时的情况,以诸葛亮为首的,几乎所有的蜀国大臣都反对刘备讨伐东吴的决定。

这是一个非常冒险而又不明智的选择,要彻底讨伐东吴几乎要倾尽蜀国之力,如果曹丕趁乱率大军来战,蜀国将陷入危险的境地。

看着国君犯错,作为大臣该怎么办呢?

这明明是个火坑,大臣们都急了眼,纷纷劝谏。但此时的刘备已被仇恨冲昏头脑,渐渐不听劝阻,甚至下令要对劝阻的大臣斩首。

诸葛亮作为丞相,刘备的开国第一功臣,同样是两度劝谏无果,并且还因此被刘备架空相权。

有大臣不希望看到刘备因为私仇而失大局,去找诸葛亮,希望他能够再度劝阻刘备发兵。不等大臣发话,便被诸葛亮厉声驳回:你不当说!还仰天长叹:“有些事可一而再,但不可再而三。”

有大臣为功勋累累、忠心耿耿的诸葛亮不平,也来找诸葛亮。同样也被诸葛亮厉声斥道:“你这是要离间君臣之情吗!”

被如此冷落的诸葛亮非但没有怨恨刘备不纳忠言,还让人拟表呈给刘备,为此前的劝谏不当,恳辞向刘备请罪。

有弹幕评论说,诸葛亮愚忠。

是啊,诸葛亮作为一国之相,怎么如此软弱?两度劝阻算什么,一个人劝不动,就召集所有的大臣跪倒一片去劝呐。刚当上丞相,就被曲意迎合的蜀国旧臣架走了权利,诸葛亮你怎么忍得下这口气呢?

诸葛亮真的不给力吗?细想下,并非如此。

诸葛亮跟随刘备东征西战几十年,十分明白刘备的脾气,更了解桃园结义的手足深情。诸葛亮明白,一而再劝谏无用的情况下,再劝只会让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无论为军师,还是为丞相,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尊重自己的领导。他不会再而三劝谏,更不会试图集众臣之力去给刘备压力。

尊重领导的决定,并且在不可改变的情况下,做好与领导面对不利情况的准备。这是诸葛亮的能力和胸襟。

事一主,从一而终。不纪念自己的劳苦功高,始终尊重自己的君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那个年代,有人能比诸葛亮做得更好吗?

在职场中,面对领导不明智的决定,通常会出现几种人:

闭口不谈,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的人,不伤及自己的利益何必多管闲事。这种人沉得住气,不容易招领导不喜欢;

暗地里不赞成,但表面迎合,更甚至有行动上的支持。这种人城府深,深得领导喜爱;

直言不讳,直指领导错误要害的人。这种人耿直,维护公司利益,但容易让领导下不了台阶,极其容易招领导讨厌;

还有的人,背地里煽动别人情绪的人,自己不说,让别人所说,不懂套路的人容易成为他的工具。

最聪明的是哪一种人?我想,无论哪一种做法,都要不忘“尊重”二字。

谈话的内容固然重要,但谈话的氛围最为关键,决定了别人能不能听得进去。

听不进去,就谈不上劝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岁月的尘埃凝结为历史的脉络,其所需的时间格外的漫长。王侯将相与布衣走卒交织在一起凝聚成史书和文献中的横竖撇捺。只是...
    还顾望旧乡阅读 704评论 1 7
  • 人生路 走着走着 就分出了长短 和颜色深浅 哄哄然 没什么 大波裹挟 身不得已 万般无奈 都是 各取自然 安其所选...
    昂格伦阅读 330评论 6 3
  • 人&人工智能 最近迷上了西部世界,一个关于未来人工智能的设想,有些场景让自己浮想联翩,到最后怀疑自...
    白日作梦阅读 167评论 0 0
  • 当有些东西与你的生活太过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你往往会忽略它,仿佛它本来就该如此。你每天使用的社交软件,你经常打的...
    林十一嘿阅读 377评论 0 2
  • 倘若不相见,何来相识? 茫茫人海中,几经擦肩。 倘若不相识,何来相知? 勿需多言语,相遇太迟。 倘若不相知,何来相...
    草色闲阅读 406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