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广州市开发区外国语学校的一名历史老师,今天想谈一谈,我是如何利用人教版新教材,欢迎各位老师加以点评和修改。
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三课《远古的传说》为例。
《远古的传说》课本中有楷体题目部分,红色导读部分,黑色宋体加黑子母部分,黑色宋体正文部分,材料研读部分,插图部分,问题思考部分,小字注释部分,课后活动部分和知识拓展部分构成。
一、了解本课整体布局
首先,把课本一字不差的通读几遍,几乎达到背诵的程度,新课标的时序性非常强烈,若把课本读通彻,会发现子母与子母之间衔接的非常恰当,上课就可以避免跳跃性比较大的现象出现。
二、从上一课引出新课,利用本课为下一课瞒下伏笔
导入部分是一节课是否精彩的关键所在,有些老师挖空心思找一些吸引学生眼球或注意力的图片或视频做为这节课的开始,但我认为,老师讲历史课其实和郭德刚讲相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完全可以从上节课入手开始新课,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距今大约六七千年,按照时间顺序,第三课也应该讲据今四五千年的历史。从原始群到氏族部落的发展也是一条线索,前两课我们通过化石和考古了解了一些史前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接着,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人们还以口耳相传的方法为我们留下了历史传说。但是,对于刚刚接触历史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时间是最简单明了的指引线。
本课结束时,也需要设计一个为下一节课而埋下伏笔的结束语:远古的传说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主观能动性和时间久远,很多内容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只能借鉴,不能让它成为确定历史的依据,我们要从远古先民遗留下来的遗址和接下来我们即将学到的有文字记载的史书史料中提取真实的历史信息,教给学生历史求真的态度。
三、教学目标的定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入手,推导结论,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其次是初步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如上的教学目标是我们大多说老师的模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亘古不变的三部曲,而我做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炎黄联盟,学生能够讲述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从而增强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对历史感知想象的能力。
2.通过阅读传说中炎帝和皇帝的发明,认识我们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做成的贡献,增加作为炎黄子孙的荣誉感。
3.通过对尧舜禹禅让的学习,知道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史实,为了解中华民族的演进奠定基础。
本人是根据子母出发,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合其中,而不是分裂出单独的部分,让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对此融会贯通。
四、红色导读部分
红色导读部分是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对本课重点的概括和难点的点拨。本课中重点即炎黄的创造发明,难点就是尧舜禹的禅让制。而尧舜禹之所以成为部落首领,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所做的贡献而受到部落尊重的结果。第二部分是一系列问题,我们可以带着问题去设计本课内容,问题搞清楚后,本课基本就可以讲明白。
5、正文部分
历史尤其是我们现在初中教科书所编写的教材,都可以用一个历史故事来概括,而故事包括的时间,地点,人物(国家,政党,团体,阶层,阶级著作,制度)背景(动机、条件原因等 ),经过 ,结果(影响、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六要素正是我们需要学生所掌握的历史史实,这些都需要从正文中获取。我们完全可以把一节课当做一个故事讲给学生理解和分析。
6、材料研读
材料研读包括所选取的材料和材料的出处,以及根据材料所提出的问题。看到材料,首先要做的是从出处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查找资料,最根本的也要找出此材料在《饮冰室合集》中的前因后果,决不可断章取义。接着,翻译材料,教会学生把材料从古文翻译成白话文。然后,分析问题,在材料中寻找相应的答案,七年级材料题一般都能在材料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7、插图
中学历史课本中,配有大量的插图,历史插图也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增加学习的兴趣,强化学习的记忆,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把握好插图的主次,《远古的传说》中一共有十幅插图,如果不分主次,一一讲解,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会造成时间紧张的后果。其次,我们要认真的分析插图,给予学生正确的解读,以P14《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为例,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北首岭遗址,口径4.5厘米,宽24.8厘米,通高15.6厘米。口部呈杯状,器身横置,上下两端尖突,似小船。壶身两侧,各用黑彩绘出一张渔网图案。渔网挂在船边,似撒网捕鱼,又似晾晒渔网。壶上端两肩各塑有两个弧形小耳,可穿绳背负,携带方便。根据此图,可以推测,当时人已会撒网捕鱼,而且已经出现船形交通工具,与传说黄帝时期人们已经会制造车船相照应。所以,我们要充分的利用插图,提高教学质量。
8、问题思考
回答课本中的思考问题,是建立在对本课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看清题干,找出题干的关键词,从学过的内容中寻找答案,切勿张冠李戴。
9、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一方面是对本课总体的回顾和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的锻炼和考察,应该让学生充分的利用身边的资源和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去完成这一部分的要求。
10、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是作为增加学生课外知识的一部分,可以带领学生大概的加以了解,或者让学生课下进行阅读,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
11、注释
注释是对课本中部分内容的解释,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中的内容,例如P14觚:饮酒器。我们就知道河南龙山文化的陶觚是用来装酒的。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尤其是课本备课时的浅见,希望各位前辈多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