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网络衔接课

    《老山界》这篇课文由于事关红军长征,时间跨度较大,不熟悉这段历史的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必须要介绍课文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革命形势。



    本篇课文是一篇革命回忆录,属于记叙文题。因此开讲时我让学生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出发,找出其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个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容易,找出了这些要素之后呢,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弄清楚了这些之后,再从结构安排上面,让学生按照时间和地点的变化来安排结构。在课上我们画了一座老山界,让学生从文章中去寻找出随着时间的转移,地点的一个转换,让学生在所画的老山界上面标注出来,呈现翻山的整个过程随时间的推进而变化的一个图示,结构清晰明了。

    分析完之后,从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起因是决定翻山,要翻的是老山界,开篇点题。其次是翻山经过和下山之后。在翻山经过里,红军队伍遭遇了行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四大困难,但是他们用自己的顽强和革命意志克服了这四大难题。这四大难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用四字词语来概括,训练其语言提炼能力。最终,在下山之后呼应开头,深化中心:在以后的长征路上就觉得当年的困难小得很。

 


  本文有一个值得背诵的段落,需要学生进行重点分析与学习,在重点分析过后,同学们可以尝试去背诵。“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这句是从触觉及自身的感受上写了半夜里的冷。而后过渡到视觉上,“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坠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呢?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里利用了一个比喻,把星星比作是缀着的宝石,传神而又立体,突出了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而后从视觉转向听觉过度自然。“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这段听觉描写堪称经典。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一段有关听觉的文字描写,通过同志们谈话的声响与寂静之间有一个对比,极远的与极近的的之间的一个对比,极宏大的与极细切的之间的一个对比,形成了三组对比,显示出以声音反衬寂静的效果。这种写法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的。

    后面又用了几个比喻句来作结,先是以动物作喻,“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春蚕咀嚼与野马奔驰的声响之间又是一个对比;而后再以水作喻,“像山泉在呜咽”的声音,以及“像波涛在澎湃”的声音,又来了一个动与静的对比。使得这段文字出神入化,分析完了之后呢,让学生尝试去背诵就很容易了。



    另外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还有两处“之”字句,“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往,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注意这个句子的观察点在山脚,观察视角是仰视,而后面的这个句子“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或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观察视角就发生了变化,有仰视也有俯视。这些句子由于赏句练习的比较多,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和概括,效果还是不错的。




    最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概括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能够讲出本文叙事明白,条理分明的特点,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在发生变化的这种结构安排,非常明朗;语言上比较朴素,读起来清爽悦耳;在描写方法的概括上,还是需要引导一下的。比如文章中的心理描写,可以结合课文中“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这段心理描写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写出了红军晚上不得不在老山界休息,从侧面写出了睡觉难的问题。在这里也可以拓展一下心理描写的考查形式及其作用。





    课后可以做适当的延伸,比如说让学生去积累一些有关于长征的诗歌,长征的故事,让学生做以积累,对课文的背景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安排一个背诵:《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