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佛踪:西湖南山造像寻访
撰文、摄影:翁欣
杭州辉煌的佛教历史是从五代吴越国(907-978年)开始。吴越钱氏几代国王,都笃信佛教,在其统治区域广建寺宇梵塔。杭州作为国都,当时在建和扩建的寺院有两百多座,这一时期佛教的发展达到鼎盛。吴越国寺塔之多,僧众之广布,为南方诸国之首,因此有“东南佛国”之誉。
寺院的隆兴,也带动了佛教造像的蓬勃发展。分布于西湖周围众多的摩崖石窟如天龙寺造像,慈云岭造像、与烟霞洞造像共同组成了西湖南山造像。这三处造像皆是五代吴越国佛教造像中的杰出代表,本文即是对这几处佛窟造像以及周边寺院遗址的一次集中探访。
玉皇山:天龙寺造像
玉皇山,海拔两百多米,山顶有江湖一览亭,可将钱塘江与西湖之美景尽收眼底,是杭州城登高览胜的好地方。玉皇山历史悠久,原名叫龙山,五代时因为吴越国王迎请阿育王寺舍利置放此山,故而得名育王山。明朝时山顶福星观供奉玉皇大帝,始称玉皇山。这里既是道教全真派的圣地,也保留了丰富的吴越佛教造像资源,可以说是佛道并存的一处祈福之地。
天龙寺造像位于玉皇山南麓,白云庵上方。可以从八卦田后侧的山道拾级而上,过岗亭第一个岔口左转,有一座唐宋风格的的院落,天龙寺造像就在院内。因为不在主路,从这里登玉皇山的游客往往都会错过。
天龙寺始建于唐代,五代吴越国王钱弘俶出资拓建,并雕凿佛像于寺后的崖壁上,古寺早已被毁,但建寺之初的三龛佛像保存了下来。现在的寺院是80年代依古时格局重建的,造像也经过了一定的修补缺损,在上面建了佛阁作为保护。这里现在并不做宗教场所使用,也不能烧香,院内有一间展厅,里面陈列的是对吴越佛教造像所做的图文介绍。
天龙寺造像有东、中、西三龛。中为主龛,位于最高处,一铺七尊。主尊为弥勒佛,端坐于须弥座上。两侧分别为无著、世亲、还有菩萨及金刚力士,龛楣上浮雕二尊飞天,十分生动。西龛为无量佛,作全跏趺坐式,背后有火焰纹头光和身光。东龛为水月观音,宽颈挂璎珞,发髻高耸,脸形丰润。
天龙寺造像有着鲜明的五代时期风格,承袭了唐以前的北方石窟艺术特征,圆熟洗炼,又颇具江南特色,是五代吴越石窟造像的杰出代表。可惜佛像文革期间损毁严重,主龛和观音龛修补痕迹比较明显,现在能看到的,不清楚有多少是原貌,有多少是后补。
玉皇山是吴越王室重要的活动地点,天龙寺上方有吴越郊坛遗址,是吴越王室祭天之处,现还保留有吴越国王钱鏐的题刻。站在那里往南眺望,可以俯瞰山下的八卦田,和远处的钱塘江。旁边南山公墓有吴越国文穆钱王墓,感兴趣的话也可一去。
慈云岭造像
从天龙寺出来,沿山路上行再往东,大约走十几分钟的路,就可以来到慈云岭。慈云岭是玉皇山和凤凰山的一条分界岭。古时这里人迹罕至,吴越王钱镠为了贯通南北交通,在此劈山造路,使这条古道成为钱塘江北岸通往西湖最便捷的的通道。慈云岭上有老玉皇宫,香火兴盛,往南两百米处是一座仿古院落,门匾上写着“吴越瑰宝”,入院可见石壁间有数尊石刻佛像,这里就是慈云岭造像。
慈云岭造像是吴越国钱弘佐在创建资贤寺时所雕凿,现寺已不存,但岩壁造像保存完好,有大小两龛。主龛坐东朝西,龛内造像7尊,阿弥陀佛居中,左侧是观世音菩萨,右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弥陀三尊”。两侧还有菩萨和天王各两尊。小龛坐北朝南,正中雕地藏王菩萨坐像,光头大耳,容貌端严。两侧侍立供养人,龛楣浮雕“六道轮回”。
慈云岭造像周围并无文字解说,只立一块“国保”碑,偶尔路过慈云岭的游客们进来后也看不出个所以然。其实慈云岭造像在西湖诸石窟造像中属于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好的石刻遗迹之一。造像局部虽有些损坏,但从身体其它部位,仍可看到唐代造像细腻准确,雄健奔放的特点。不论是安详肃穆的菩萨,还是体态雄伟的天王,在形态上都雍容大度,富有韵味,是江南地区罕见的保留有唐风的五代佛教造像。
慈云岭下方两百米处,玉皇山隧道口,有南观音洞。是一座民居与洞窟共同组成的小型庙宇,洞内本有南宋时期的罗汉造像,现已不存。慈云岭右侧不远,将台山南坡,还有石龙洞造像,也属于西湖南山造像,是杭州地区唯一发现的千佛龛造像,十分难得,这两处地方有时间的话也值得一去。
凤凰山:圣果寺遗址
由慈云岭古道往万松书院方向行半小时左右,可至凤凰山。这里游人罕至,走上半天也遇不到一个人。过去凤凰山曾是钱王宫所在,也是南宋皇城,何等繁荣?如今登凤凰山寻幽觅古,昔日的南宋宫殿早已无迹可寻,一路杂树遍坡,鸟鸣山幽,无法想象这里的过去与皇城有什么联系。
由凤凰山主峰南下有圣果寺遗址。圣果寺原称崇圣寺,始创于唐,后吴越国王钱镠在石壁上镌刻“西方三圣”浮雕,而后经历了几次大的毁灭和重建后,现在的寺和佛像都已经不复存在。不过从遗址的痕迹看,当时的圣果寺规模很大。三尊大佛龛高约10米,应为杭州地区最大的佛像,皆已严重风化或和损毁,只有基座间残存的莲纹,和佛身上的衣带纹路可以辨识,其他部位都只剩下模糊的轮廓。
在大佛龛下方几十米处,还有十八罗汉残像,有的身上长了青苔,有的似乎已经快要消失于岩壁间。附近还有宋高宗手书“忠实”两字题刻。遗址周围荒草丛生,感觉应该无人管理。不过佛龛前仍有信众置放香炉,偶尔也见有人来这里烧香祈愿,说明古寺虽已不存,但此地民间信仰仍有基础。
梵天寺经幢
凤凰山一带还有南宋官窑遗址、月岩,栖云寺,梵天寺经幢等古迹。尤其是凤凰山东麓的梵天寺经幢,就其形制、高度以及精美而言,属国内罕见。从圣果寺下山后,由凤凰山路再转到梵天寺路即可到达。
梵天寺经幢共有两座,形式、结构基本相同,南北对峙,相距13米,高16米,是浙江现存经幢中最高的两座。经幢由湖石雕刻逐级叠砌而成,幢身上刻有《大佛顶陀罗尼经》和吴越钱弘俶的建幢记,是现存吴越佛教艺术和塔幢建筑的杰出代表。
满觉陇:烟霞洞造像
西湖南山造像的第三处——烟霞洞造像,就坐落在南高峰和翁家山之间的烟霞岭上。与附近的水乐洞、石屋洞并称“烟霞三洞”。是西湖周围最古老的洞壑之一。烟霞名的来历,众说纷纭,一说此地满觉陇一带群山四合,钟灵毓秀,山间常弥漫着烟岚雾霭,形成奇幻的烟霞景致,故名。洞口有清代碑刻“烟霞此地多”。上世纪二十年代,胡适来杭州养病,曾在烟霞洞边住过几个月,日记里称之为“神仙般的日子”,现在他的住处已被改成茶室。
烟霞洞坐北朝南,深30米,洞内石窟造像,均利用天然岩穴,因地就势而凿,十分自然。对比前面两个西湖南山造像,都是属于露天造像,来到此处自有一番洞天佛地的气息。门口有一名保安,提醒我进去后不要拍照。还说古洞即将因为内部维护的原因,要关闭好几个月,再晚来几天可能就看不到了。
烟霞洞内的石窟造像绝大多是五代的作品,少数几尊成于宋、清。其中12尊石雕十六罗汉像,容相奇特,雕刻精湛。或盘膝禅坐,或脚下伏虎,或手执经卷,或双手结印,神态各异……相传后晋开运年间,有个叫弥洪的和尚在洞口结庵,那时洞内只有六尊罗汉像,后吴越王又命补刻,才凑齐十六尊罗汉。此洞中的罗汉也是发现时代最早的石刻十六罗汉造像之一。另外洞口还有两尊凿于北宋时期的观音、大势至菩萨立像,容相娴静,体态优美,是全洞宋之石刻中最为精美的两尊。这些造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曾遭破坏,后根据历史照片对损毁之罗汉像进行了修补和重塑,是西湖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水乐洞听泉
从烟霞洞沿满觉陇路走下来500米处是水乐洞,水乐洞长60多米,内多钟乳石。洞口铺有石板,石板下清泉如注,居洞内水声处处可闻,犹如水底奏乐,所以名“水乐洞”。在明代高濂的《四时幽赏录》里,单列了秋季幽赏条目:就包括水乐洞雨后听泉。至今在水乐洞两旁石壁上还留有“听无弦琴”、“高山流水”等古人题刻。不过水乐洞的雕刻造像已经尽毁无存,可以洞中歇脚片刻,再去烟霞三洞的最后一处——石屋洞。
石屋洞造像
石屋洞可说是烟霞三洞里位置最好的,处于景点“满陇桂雨”所在地。庭院内外沿满觉陇路两坡遍植桂花,是杭州人秋天赏桂的必来之处。民国以前,此地曾有寺院,现在已改为茶室,挂着大鉴赏家王世襄先生的题匾“桂魄流光”。在水乐洞听过泉,再来石屋洞茶室喝一杯龙井也是非常惬意的。
石屋洞因为洞石极高、洞宽内敞如屋,故名“石屋洞”。并且洞中有洞,洞洞相连。五代时,吴越国王在四周洞壁开凿了五百罗汉造像,小巧精致,排列有序。中凿释迦佛、诸菩萨像。石屋洞因此以摩崖石刻名声大振,成为历代文人雅士交游常往之处。遗憾的是,大量造像在太坪天国时期被毁,后由当时的僧人修补过。上世纪七十年代进一步遭到摧残,原来的造像已经所剩无几,只有地势较高的几尊没有被殃及。如今能见到的大多是后人出资重修的佛像,已远不及原有的精美。石屋洞现在主要以夏季纳凉,秋季赏桂而受到本地人青睐。
杭州佛教造像的分布区域主要有南山区和北山区。属于南山区的三处造像已经介绍完毕,北山区造像主要集中在灵隐飞来峰一带,大多为宋,元时期开凿。更远的地方还有余杭瓶窑镇的南山摩崖造像,藏在深闺无人知,以后有机会的话再作略述。
本文发表于澎湃新闻“私家地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