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海边,能见到的船基本是木船,大的小的,舢板、机轮船、风帆船各式各样。
红石崖浒头是停靠船只最多的地方,码头上遍布石头或铁质的船桩,粗大的缆绳套在船桩上,海里也到处是抛下的锚,锚绳或锚链几乎都紧绷着,这样靠泊的船只才不会剧烈摇晃,以免跟码头的石墙发生磕碰。轻微的碰撞并无大碍,船帮靠码头一侧都悬挂着救生圈或废旧轮胎,作为缓冲的介质。有些船只有时就直接锚泊在海滩上,船员上下船有两种方式,一是落潮后直接从滩涂上跋涉,二是涨潮后通过舢板接驳。舢板是一种很小的船,没有舵,靠橹来掌控前进及方向,有的也有两支桨。舢板主要用来接驳大船的人员和物资,还有一个用处就是在虾池作为撒放饵料的工具。俗话说船小好调头,此言不虚,顽皮如我,经常偷偷解开缆绳玩舢板,由于不掌握划船技术,舢板就一个劲儿在水中打转,有一次差点被反扣在下面。
机动木船就是在木船上安装了柴油发动机,利用发动机带动螺旋桨,舵还是原始的木舵,只是不需要再摇橹和划桨,省时省力。机动木船一般有十几米长,有三个船舱,这种船主要用途就是在近海挖蛤蜊以及近海拉网捕鱼。抗风浪能力不行是不敢到远海作业的。后来还有人在舢板上也安装了小型柴油发动机,改装以后航速大增。
体型较大的就是风帆船了,小的风帆船只有一根桅杆,桅杆都是用十几米长的硬木制作,经过碳化,黑黑的,顶端都要悬挂一面红旗。大的帆船有三根桅杆,帆船主要用来运货,至少二三十米长,有好几个船舱,除了货舱之外还有生活舱。当年红石崖到青岛市区的运输几乎全靠风帆船来完成。最喜欢看扬帆起航了,一直看着帆影消失在天际,也想孤帆远航,去探究大海的秘密。船来船往,浒头最热闹,那时装卸全靠人力,各村都有专业的运输队 ,负责货物的搬运。
船最多的时候,浒头周围远看是黑压压的一片,我们喜欢到靠泊的船上捉迷藏,一玩儿就是多半天,玩累了就攀着缆绳下到海滩捉蟹子。
那年一场台风席卷胶州湾,木船遭遇了灭顶之灾。台风引发了海啸,海水淹没了红石崖驻地一半的街道,屠宰场待宰的猪都漂在海水里,拦海坝也溃堤了,木船禁不住剧烈的碰撞,到处都是船的残骸和碎片。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了千帆竞渡的场景。
高潮线上的海滩就有造船的地方,我去看过。造船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选木材,当地的木船大多用刺槐,木质硬耐腐蚀。造船人到附近的村里寻摸合适的刺槐树,看好了就跟主人一番讨价还价,然后伐木运回去阴干。造船的木材必须干透去皮,先用最直最粗的木料铺好龙骨,然后对称拼装,船帮上的木料是有弧度的,都是在选料时就精心做了准备。木船成型后,就一遍遍地刷桐油,桐油的渗透性和黏附性都很强,经过处理后,木船才会坚固耐用。
再到后来,小火轮、轮渡、快艇等陆续投入使用,风帆船退出了历史舞台,机动木船和舢板还在小范围内存在,作用也是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