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觉时已10点,女儿突然爬起来说:“我还没有写日记!”我顿时一股火气从心里窜出来,不耐烦地说:“你不是说你玩回来写日记吗?怎么到现在还没写?”女儿低着头说:“我忘了……”“别写了!这么晚了!睡觉!”我掀起被子怒火已经让我的动作都充满了指责。
女儿马上钻到了被窝里,说:“睡觉就睡觉,反正我也不想写,如果不是你让我写,我才不写呢!”这句话彻底让我最后一丝伪装的耐心瓦解……“本来是下午写,是你自己说的晚上回来写,而晚上回来你也不写,睡觉了才写,你……”我开始了强压在心里的指责与否定……
看着女儿的身子越来越小,我的嘴说着脑子里却闪着在刚刚结束的课上的内容……“你这是在干嘛?你的语言在传递什么?你的孩子在你的语言里会怎么看自己?你在帮助她建立什么样的自我认同?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你是否在暗示女儿是一个‘说话不算数、不遵守约定、没有责任心’的人?你给孩子贴的标签是会促进她的发展还是会阻碍她的发展?”
我一边指责着女儿一边听脑子里的声音在给我上课……
终于,那些声音起作用了,我停下来了,对女儿说:“我先离开,我的大脑盖子已经打开了,我们明天再商量,你先睡……”
在离开之后我波澜的内心一点一点静了下来。回想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女儿在10点多还要爬起来写日记,这不正是她的责任心在起作用吗?这不正是她自律的表现吗?这不正是她想要遵守我们“每天一篇日记”的约定吗……这么多闪光点我怎么就看不到呢?我怎么就非要往“不遵守约定、没有责任心”的批判里去看女儿呢?
反思:我们看到的孩子,不是真实的孩子,而我们内心的评判。如何带着好奇去看孩子,而不是带着预设???
这正是我想要叙事的目的。
就此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