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就是不停地在遇见和离别。”
平时很少发朋友圈,每次点“发送”前,都会事先犹豫几秒钟,转而去设置成“对谁不可见”。
最近一年里开始频繁地使用微信,通讯录里陆陆续续加了很多人,而这些人中,有很多仅仅是“一面之缘”,有的甚至连面都没有见过,便成为了彼此的“好友”。
他们可能是某次传输文件时加为好友的复印店老板,可能是某次外出没带公交卡时帮忙付钱的小姐姐,可能是某次在地铁站门口和我兑换零钱的漂亮阿姨,可能是某次朋友推荐加为好友的微商女大学生……
不知不觉中,通讯录中的好友越来越多,却丝毫没有觉得自己真的交了很多朋友。
他们中有的一天会发几条朋友圈,有的几天也看不到踪影,翻看朋友圈时,了解到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着各自绚烂的生活,朋友圈里时不时会闪现出他们陌生的身影,讲述他们各自的故事。
我从来不曾轻易删除过通讯录好友,每次都是等到点开别人的朋友圈看到一道横线时,发现自己早就已经不是别人的“好友”,才会慎重地点下“删除”。
没有不舍,没有惆怅。
剩下的大部分的人,是那些曾经有过“众多交集”的同学朋友,机缘巧合之下,彼此加了微信之后,在通讯录里却从此“了无音信”,只剩下朋友圈里点赞的交集。
逢年过节时,会收到他们一些群发的祝福,也会表达感谢,回复祝福,却没有以前在一起时的熟悉和热络。
让我们越来越近的是朋友圈,让我们离得越来越远的也是朋友圈。
年纪渐长,也越来越清楚,谁都会有几个弄丢的朋友。
你把他放在心底小心翼翼地珍藏,他却未必以同样的重视回报你,于是散了;
你们在某个时期都是彼此最重要的人,彼此安慰,互相取暖,过了这个时期,遇到了新的事情,新的人,于是散了;
因为一些小事情,你和好友争论不休,谁都不愿意先认输,彼此保持着自己一贯的骄傲,于是散了。
散了的时候纵使有情绪万千,也不想在对方面前表露半分,生怕一低头便输得一塌糊涂。
我们都曾是谁心头的朱砂痣,却不知道朱砂痣不过是染色剂,已经被换了一轮又一轮。
初中的时候,喜欢看杂志上各式各样的短篇小说,故事中的男女主角无一例外的都有一直陪伴的知心好友,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有着各自喜欢的男生女生,一起躺在草地上谈论有着彼此的未来。
到文具店看到漂亮的笔记本时会买上两本,遇到好喝的奶茶会帮对方带一份,过生日时会帮对方买礼物,一起吹灭蛋糕上的蜡烛。
就是这些微小的事情,让人在失落时想起来心里便暖暖的,原有的阴霾转瞬就消失不见。
那时候,很羡慕有这样的友情,心想如果有这样一生的陪伴该是有多浪漫呀。
可是,在被时光冲刷一次又一次之后,仍然是能够陪在你身旁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
放假回家时整理书橱,翻到了一大盒糖球写给我的信,其实更像是随笔,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写什么,还会有各种各样,不知名的图案。
索性就坐在地板上,一封一封地耐心读起来。信纸很好看,五颜六色,圆润的字体一点点爬满整张信纸,勾勒出我们的高中时代。
那时候,我们彼此写了好多的信和明信片,它们都有明亮的外表,和美丽的风景,我们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倾诉自己,也是在鼓励对方,让彼此的高中生活显得明媚而又温暖。
我和糖球在上大学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系,即使两个人的大学离得很近。
不是没有担心过这份感情会丢失,更怕突然的联系会让双方都感到尴尬。
假期的时候,许久没有联系的糖球来找我一起吃饭看电影。
记得很清楚看的那场电影是《荒野猎人》,看到雷昂那多被水怪袭击的时候,胆小的我拉住了糖球的手臂,糖球在黑暗的影院中转过身来反过来握住我的手,笑话我胆小。
温热的掌心包围住我的指尖,特别暖,好久都没有这样被人牵着手了,心里的某根弦蓦地被触动。
下面的情节记得也不太清了,脑海中始终浮现出糖球牵住我的手的画面,感动又珍惜,欣慰于当年在一起的情谊半分未减。
张小娴说:
“离别与重逢是人生不停上演的戏,习惯了也就不再悲怆。”
没错,“朋友”不同于“亲人”,不会任你打闹,始终陪在你身旁,迁就你,安慰你。
在一帧一帧的时光里,我们不断地邂逅,一起疯一起笑,有些哭过闹过,便擦肩而过,有些待在原地,陪你一起乘人生这趟列车,成为你一直的小太阳。
一直温暖你。
那些错过的朋友,要心有洒脱,错过了便错过了,那些一直陪在身旁的老友,要心有感激,继而万分珍惜。
《北京,有2千万人假装在生活》里写:
“在北京,交换过名片就算认识;一年能打几个电话就算至交;如果还有人愿意从城东跑到城西,和你吃一顿不谈事的饭,就可以说是生死之交了;至于那些天天见面,天天聚在一起吃午饭的,只能是同事。”
在这个错乱的时代里,利益至上,拥有朋友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
所以,如果你恰好拥有,一定要珍惜。
感谢老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