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四大名著而延伸出来的各种文学作品不在少数,这部由18篇独立成章的小文组合而成的书籍从联想的方式入手,学通中西,通过对《西游记》人物与情节不落俗套的感悟与分析,既讲历史又谈政治,还说法律,将独具萨孟武特色的拿手好戏发挥到了极致。
作为一部神怪小说,《西游记》的写实性描写往往点到为止,萨孟武总能在小说叙事的缝隙中,找到借题发挥的着力点,从而以明辨是非、谈判功过的智慧,引导读者窥探历史运行的真实面目,把握社会发展的轨迹,透过谈仙说佛,也映射了当下中国的社会现象:
对人才的压抑——玉帝不留显圣真君在天宫保驾
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明确表示钦佩的人只有显圣真君一个,且仅对显圣真君颇为恭敬,称之为兄长,呼之为大哥,但在群仙之中地位不高。这与历史上有些皇帝对于豪英之士不肯重用的惯例如出一辙,如唐太宗之于李勣,“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虽玉帝寿与天齐不老不死,无需如太宗一般于身死之后,将李勣留给儿孙提拔。即使显圣真君无意于官场,玉帝对显圣真君仍心存不安,此番身居高位无法尽信他人的孤独似乎是很多皇帝的常见病症,反观现今宦海沉浮世事无常的感叹和唏嘘,作为普通百姓的我们确很难体味其中酸楚,只希望真正的人才能够得到重用,不至于落到无人推举、璞玉蒙尘的境地。像显圣真君这般不失自在又在临危之际堪当重任不避危险的股肱之臣如凤毛麟角,但朝中永远不乏嫉贤妒能善用诡计的同级竞争者,既迎合了上级的心思,也为自己的仕途扫除了障碍。
对权力的制衡——唐僧擅用紧箍咒管教大圣
孙行者为心猿,为“力之意志”的代表,有充分的行动自由,此种自由,若出于个人,则难免妨碍他人的自由,若出于政府,势必变成暴政。孙行者的确来去随心个性不羁需要加以管束,然则实施管束之权的唐僧则执法随心无人约束,记得小时候常不愿看到“三打白骨精”,看到孙行者出力不讨好还被强念紧箍咒时内心总是崩溃的。从法家韩非主张法治之说起,对如何防止人主犯法之事总是避而不谈,陷入了“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的窘境,即使主张法治,但无法真正实现其所谓的法治;然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的确比法家思想更为进步,将国家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种,认识到自由政府不是建设于信任之上,而是建设于猜疑之上。关于权力之行使,不仅是关系众人切身利益之大事,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正常公共秩序的维持与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的发展,对人或权力的信任往往会成为错误决策的开始,所以,孙行者需要约束,唐僧更加需要约束。
对世界观的理解——孙行者不愿做乌鸡国王
孙行者救出乌鸡国王之后,其愿以王位相让,孙行者以“听有边报,心神不安,见有灾荒,忧愁无奈”之由继续做和尚修功行。孙行者深知,皇帝一职之责任重大,由负责的人观之,乃世上最辛苦的差事;由不负责任的人观之,富有四海,贵为天子,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乃天下最快心乐意之事。历代帝王施行仁政的出发点仍是为了保全自己拥有的天下,而人民在专制政府的统治下,也尚能寄托于“家天下”的观念,稍有安身立命之机。身为独立思考有理想有生存需求的人们,并不在意世界属于谁,只关切自己身处的这片土地是否利于自己的生长。所谓“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我们每个人在天下中不过是数万万分之一,倘若这个世界每一份子做每一件事说每一句话的时候不是抱着“对天下之害均不关心,对天下之利均欲争取”的态度,或许世界会是另一番景象。
虽然此书篇幅不大,读起来却颇有些吃力,很多文言文需要反复理解推敲,且某些章节需要多读几篇才能理解其中深意一二,作者对于名著“由浅入深”的解读功力让我非常钦佩,也对我的阅读有所启发,在今后的阅读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发现更多在阅读过程中的奇妙与乐趣。其实,《西游记》不仅是降妖除魔的冒险记,可以是职场三十六计,也可能是生活难题百宝书,It's up to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