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图片发自简书App

经济学这十大原理分别告诉我们了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如何相互影响,整体经济如何运行这三大内容。第一部分,关于人们如何做出决策这方面,我们需要做出一个假设,人是一个理性人,人们考虑的是边际效益,而不是平均效益。第二部分人们相互影响方面,原理五提出了贸易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贸易,每家每户就相当于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只能自己生产那些自己所需要的,无论自己是否擅长,做的好不好。而有了贸易就不一样了,人们对于自己擅长的物品可以自己动手生产,对于不擅长的,可以通过交易得到。这样,在有贸易的大环境下,每个人就可以做自己擅长的事,不必为自己不擅长的事发愁,且同时还可以享有种类更多的物品与服务。理论六强调了市场经济。在大一的学习中,我眼中的市场经济就是政府不干预的经济,但我并没有想过,为什么市场经济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在追求社会福利,而是在追求自己的福利这个问题。这本书的分析告诉了我,这是因为靠着“价格”这个无形的手。市场经济中,买家卖家都盯着价格,且买卖双方人数很多,买家希望少付些钱,卖家希望成本少些,多卖点钱。在没有市场失灵的情况下,这样下来,买卖双方确定的物价就反映了它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它的社会成本。这相比中央政府直接定价,更能反映其价值,且市场经济也能自发的调节价格,让消费者剩余最大化,至社会福利最大化。原理六指出了中央计划经济的不足,但同时原理七则告诉我们,现实社会中,我们也不能没了政府,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的。市场经济是一个理想的经济环境,在现实中,完全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市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状况出现,此时就需要政府插手去干预了。书中指出了两大政府干预的原因,一是产权问题,二是市场失灵,这两个问题政府插手可以控制,使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第三部分告诉我们一国的经济与其生产率相关,生产率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力量。我们渴望的是平稳的经济,但经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有周期的,经济周期与通货膨胀也紧密相关。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发行货币,政府发行货币有好有坏,货币的注入可以促使人们的需求,需求高了,物价自然就高了,物价上涨就促进了生产,也就需要更多的人来生产,也就促进了就业。但过度的通货膨胀就会对经济有不良的影响了。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经济学家从某一角度看是科学家,因为分析经济就是在探索世界。数学、物理等学科都有建模分析,经济学也不例外,经济学有两个简单的经济模型,它们分别是循环流量图和生产可能性边界。现实世界是复杂的,有许多因素的干扰,为了简化,经济模型中有许多的前提假设。比如说,循环流量图,它就假设生活中只有两类决策者,企业和家庭。这个模型也将市场分为了两个,一个是物品与服务市场,一个是生产要素市场。物品与服务市场出售物品与服务,企业是卖方,家庭是买方;生产要素市场,家庭是卖方,企业买方,这样正好构成了一个流动的环,就是图中的内环,体现了物品、服务、生产要素的转移。外环则是表示货币的转移。我们从原理六可知,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物品价值的反映,因此,内环的流动就等于外环的流动,只是方向相反而已。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中,也简化了市场,假设市场只生产两个物品。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所以,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是有效率且可能实现的点,在边界内是无效率但可能实现的,在边界外的点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模型同时也体现了原理一与原理二,假设生产有效率的情况下,点在边界上的位置体现了人们对两个物品的取舍,次点在边界上的斜率体现了物品的机会成本。


“如果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较少,就可以说该市场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贸易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书中的这一块内容,用了一个简单的小例子向我们证明了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态都变好。作者假设了社会只有两个人rose和frank,社会也只生产土豆和牛肉这两个商品,

图1

由上图图一可知,rose无论在生产牛肉还是在生产土豆方面,相比于frank都有绝对优势。在无交易的情况下,rose的生活质量绝对比frank高,这时也许有人会认为如果进行交易,会对rose的生活水平有不好的影响。但是,由下图图二可知,

图二

如果frank只生产土豆,每天32单位土豆,rose将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沿着边界上移一些,一天生产18单位牛肉和12单位土豆,此时进行交易,frank给rose15单位土豆,rose给frank5单位牛肉,两者在此贸易中都会得到好处,frank多得1单位牛肉和1单位土豆,rose多得1单位牛肉和3单位土豆。可是frank为什么要只生产土豆呢?明明rose土豆的生产能力更强?这时,就要从经济人的角度来看了,通过机会成本来比较。rose生产1单位土豆的机会成本是1/2单位牛肉,frank生产1单位土豆的机会成本为1/4单位牛肉,1/2大于1/4,frank在生产土豆方面有比较优势,且相比交易而言,1单位土豆可得1/3单位牛肉,1/3大于1/4,所以frank多生产一点土豆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对rose来说也是同理,rose在生产牛肉上有比较优势,4大于2,且相比交易而言,4大于3,rose多生产一点牛肉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生活水平。那么,社会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因此,由这个例子可知,相互依存性与贸易对社会,个人的生活水平都是有好处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本书归纳了影响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也帮助我们强调了什么时候点在曲线上移动,什么时候曲线移动。需求是针对买者,需求曲线反映了买者的购买意向。如果只是单纯的价格变动,就只是点在线上的运动。收入是买者购买力的代表,收入越高购买力自然越强。相关物品的需求变化可能会影响该物品的购买力。爱好与预期影响的是买者的心理,买者的心理变化也会影响物品的购买力。收入,相关物品,爱好与预期是针对买者个人的,一个社会的总需求是个人需求之和(针对私人物品时),所以人越多,总需求自然也越大。对于供给来说也是同理,供给针对卖方。单纯的价格变动只会影响供给量,不影响供给。投入品价格和技术是影响生产成本的,成本越高,同一价格下的供给就越少。预期是影响卖方心理的,对商品的预期越高,自然供给的就越多。卖者数量越多,物品的供给自然也就多了。因此,投入品价格、技术、预期与卖者的数量都是引起供给变动的因素。

关于供给与需求的结合,市场均衡这一块,书中写了一个有趣的新闻摘录,关于哄抬物价的辩论。根据供需定理,我们知道市场是可以自我调节到均衡点的。而当灾难发生时,供少求多,物价就开始飞速上涨了,从政治家的角度看,哄抬物价是变相抢劫,是因为哄抬物价会使人们的社会负担加重。但是,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如果法律禁止哄抬物价,则会发生一个现象,人们为囤货,争着抢着先来商店里购物,商店里的货架空了,而迟来的人就买不到需要的物品了。购买过多物品的人可能并不能用完它们,而那些买不到物品的人则不能使用,这样,从物品使用角度来看,这项资源并不能很好的应用,资源分配是不合理的。如果没有这类法律,物价因稀缺而提高,这样人们就不会过于盲目地购买了,人们会仔细地考虑他们需要的数量,让物品尽可能分配到每个人手中,让物尽其用。因此,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来,哄抬物价并不是变相抢劫,市场会资源自我调节,达到更好的分配。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是一个关于价格上限的例子,它充分地向我们描述了政府政策的价格上限的弊端。政府之所以控制房租价格,是为了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质量。我们知道当市场均衡价格低于价格上限时,价格上限对社会并没有什么影响,而当均衡价格高于价格上限时,市场就会出现物品短缺。房租的案例告诉了我们,当市场出现短缺时,会引起各种各样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从短期来看,房屋供给是无弹性的,供给数量是固定的,但是,由于市场短缺,因此从长期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屋供给量会变化,那么房屋供给就变得有弹性了。且由于租金受价格上限的影响,会吸引更多人从原来的合租一个房子变到自己居住,从而需求量也就大大增加了。因此,从长期来看,房屋短缺量也大大增加了,因为求房者多,供房者少,又有法律的存在,所以市场无法自我调节。这样之后,就开始了一种现象,房东就会开始有意识的选择租客,房东可能会租给自己熟悉的人等等之类的现象就开始了。同时,以前由于没有法律介入,房东可能会为了让房子租出一个好价格而对房子进行良好的维护。而如今,反正房租价格也提不高,房东更可能不关心房子的质量问题了,因为供少求多,无论房子的质量如何都是那个价。这样,不但没有提高租客们的生活质量,反而使他们的生活质量降低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有时政府介入市场并不一定能起到有利的作用,还可能会适得其反。同时,书中也给我们归纳了一条基本结论:当分析政府政策时,供给和需求是首要的、最有用的分析工具。


“市场结果使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达到了最大化。换句话说,均衡的结果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书本在讲述这一块时,为我们重新整理了一下什么是消费者剩余,什么是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就是买方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价格减去其实际支付的价格,生产者剩余就是卖方卖出一个物品的价格减去其生产这个物品的机会成本。因此,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从一件物品中得到的自己感受到的利益,生产者剩余代表了卖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当生产数量小于图中的均衡数量时,买方购买得到了“利益”,卖方出售赚到了利益,卖方自然会加大生产力度,买方自然也会增加购买量。而当生产数量大于图中的均衡数量时,买方得不到“利益”反而感到亏了,卖方也损失了利益,此时,买方会减少购买量,卖方也会减少生产。只有当生产数量等于均衡数量时,才能达成平衡。这个思路用了利益的得失来判断均衡位置,它与之前的供求判断用的方法略微有些不同,但都得出了相同的平衡点,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市场结果使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达到了最大化”这个结论。但此时为什么是资源有效配置,书中用拍卖的例子向我们解释了这个问题。因为参与拍卖的每个人心里对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都不同,当物品只有少数几个时,自然是价高者得对于出售方也同理,他们生产同一个物品的机会成本低,当只有少数人想要购买该物品时,当然是机会成本低者先出售。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自由市场把物品的供给分配给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这种评价用买者的支付意愿来衡量”与“自由市场将物品的需求分配给能够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这两个结论。这就可以说明在自由市场中,物品总是先到更需要它的人手上,所以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关于无谓损失的解释,书中给出了一个定义:无谓损失就是由于税收阻止了这些互利的贸易而引起的剩余损失。由于税收的存在,使买方购买物品的价格上升了,卖方出售物品的价格减少了,这样会使一些原来有利可图的交易变得无利可图,反而有损失了,这从图中表示,无谓损失就是图中小三角形的面积。无谓损失的大小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价格弹性及价格弹性和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由图中可知,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它们越大,小三角形的面积就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就越大。


图片发自简书App

书中的这个案例,向我们证明了政府的干预并不是都起不利影响的,有些是有利于市场的,经济的。案例中提到奶牛之所以没有绝种,正是因为有产权的包涵。因为产权,奶牛成为了私人物品,既然是私人物品,拥有者自然会尽力去使用和保护它,使它能带给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奶牛由其拥有者保护,拥有者当然明白当其绝种后,自己就少了一件私人物品,少了一个利益的来源。因此,奶牛没有绝种。案例中提到的大象则不同了,大象没有所谓的产权保护,是公共物品,而且象牙可以卖钱,有些人自然会因为利益而去捕杀它。又因为大象是公共物品,没有拥有者,死了对人们来说也不心疼,因为它不属于自己。但是,这对国家,对人类,对自然环境来说是一种损失,所以之后国家对土地赋予了产权,在这片土地上的东西都属于土地产权拥有者,这也就是激励了人们去保护自己土地上的大象,使大象摆脱了灭绝的威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经济学十大原理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资源是稀缺的,选择一件事就意味着在另一件事上投入...
    Verra小葵阅读 516评论 0 1
  • 本周和朋友聊起经济学,想起书架上还有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渴望学习的心态又回来了,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经济学原...
    春申逐客阅读 2,238评论 0 0
  • 30天啃一个大部头,还是啃下来了,还像个学生一样做了笔记,对我这大条的人来说真不容易。没有打卡的话,估计落...
    内蒙丫丫阅读 632评论 0 0
  • 又到了周末了,一天天过的真快。孩子们今天休息我们回老家了,早晨吃过早饭我陪儿子在街上学骑自行车,东歪歪西斜斜的直冲...
    阳乐成长阅读 152评论 0 0
  • 夜已深,孩子睡得香甜,听着外面的风声,更加感觉家的温暖,想是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距离春节的时间进入倒计时。 近乡...
    牛亮阅读 629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