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己淡忘的寒日节

寒日节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的年轻人知道这一传统节日的少之又少。其实,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也是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这是因为国人深信,落叶始终要归根,不论生前,还是死后,无论天涯,还是海角。寒食无烟火,人死归何处?

寒食文化以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

寒食,指在寒食这天要禁烟火,吃冷食,洁净自身是为明日清明祭祖。

“此时寒食无烟火,花柳苍苍月欲来”说的就是寒食节熄灭旧火,夜晚无灯烛待月光来的习俗。

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汉朝时有些地方甚至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并逐渐式微。



作家冯友兰说:

“人理智上知道亲爱的人死了就是死人。可是人心情感上,我们希望死人能够复活,希望有个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

一年唯此日,人生几清明!

从前的人相信,不诚信祭拜,祖先会用厄运惩罚后人;对祖先好的话,家族才会兴旺。

每逢寒食,一家人得来到祖辈坟墓前,摆上供品,抛洒纸钱,填土祭扫,修整坟墓,烧香跪拜。

人们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是为祈求得到祖先的庇佑。

祭祖,就是为了记住。记住你的姓;记住你的名字;记住你从何而来;记住你又为何而出发。


在国人的生命里,祭祖,或许相信的不是鬼神灵魂,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他们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我们心里。

唯有记住过去,我们才能看清明日的去向。

今年因疫情的缘故,部分地方的人寒食、清明都不能回家祭祖。而能归家祭祖的人也都得戴上口罩,错开人流高峰然后静默相送。

于是人们在网上推行“云过清明”、“云烧香”。


年年寒食

念念清明

勿怠!勿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要说清明节,首先就要说说清明节的来历了。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
    七哥呀阅读 2,071评论 1 17
  • 【读经】 诗篇92-93 【金句】 你却高举了我的角,如野牛的角;我是被新油膏了的。(诗篇 92:10 和合本) ...
    chanor阅读 726评论 0 0
  • 眨眨眼的功夫,五月已经又悄悄溜走。时间依旧不紧不慢的向前,回头看看,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记忆里空荡荡的。 像午后大...
    华枝春满5339阅读 571评论 0 7
  • 这样一个失眠的夜晚。 想了很多,又貌似都有了答案。 为什么一定要瘦下去。 因为爱美。 因为这是必须交给自己的结果。...
    Colin卍阅读 285评论 0 0
  • 20、有效的括号给定一个只包括 '(',')','{','}','[',']' 的字符串,判断字符串是否有效。 有...
    BigBigFlower阅读 51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