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工作好久了。遇到过代码规范导致的问题,遇到过一个字符导致的线上问题,遇到过需求管理疏漏问题,遇到过漏测问题,遇到过种种问题。每当遇到问题,我们总会想着犯一次可以原谅,如何防止再犯。不在同一个坑里跌倒两次,这是我们都希望的。于是,我们总会面临去制定一些规则,去防守一些问题。所以,规则由来已久。就像那沟渠旁边的沟坝,它规范着水的流向,使水浇灌着万千禾苗,水在其中尽情流淌,而不可知。也许,规则就应该如此,无形地存在着,让活跃的思维在其中规范地,无所感觉地翩翩起舞,舞出最美的花朵。
规则的由来
一般地,规则是在事故发生之后制定的,用于防范下一次事故的发生。
原始社会,一个人捕猎很难成功,于是一个群体进行围猎,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群起而攻之,场面很混乱,在混乱的场面中,猎物被围歼,但是也有很多人战死;后来经过大家的磨合,学会了配合,配合的方式就是最原始的规则,例如某某拿火把驱赶、某某用石头投资……
由此可见,规则的制定一般都伴随着一个痛苦的过程,都有其形成的背景,存在即有原因。很多情况下,新进的人,特别是新晋的管理者,对于前任制定的规则都不屑一顾,这是很难融入的,正如上面说的,很多看起来不可思议的规则或者想法,都有其产生的背景。
规则的结束
规则在设定的时候,就应该想办法考虑何时停止。
有很多事情因为长久以来大家都这么做的,后来就忘了究竟为什么,结果即使在原因消失之后还是习惯这么做。
有一个故事把这种情况描绘得非常贴切:
有一个男孩,看到妈妈每次炖肉时都要把肉的两端切掉,觉得很好奇,就问妈妈为什么。妈妈回答说:“喔,那是因为我妈妈教我炖肉要这样做。”但被孩子这么一问,妈妈自己也开始怀疑,于是就去问外婆,外婆说:“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妈妈以前都这样做,所以我也是有样学样。”这就奇怪了,于是妈妈就再去问曾外婆,曾外婆说:“喔,那是因为我那个年头的锅子都很小,除非我把肉的两端切掉,否则肉放不进锅子啊”。
当造成制定这个规则的外部因素已经不存在了,规则也就到了其生命终结的时候了。
规则的制定约束
规则制定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制定了一个规则,然后引入了一大堆问题,这很得不偿失。秦始皇为了堵住悠悠众人之口,发布了焚书坑儒的规则,结果“坑灰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
规则制定首先不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效率的提升。
拿交通指示灯来说,有的人可能会觉得交通指示灯使我们的汽车跑慢了,阻碍了效率,这个需要从整体来看,如果没有交通指示灯,那么道路阻塞,能快得了吗?拿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缺陷修改和审核分离来看,有些团队要求每个缺陷的修复过程中必须制定缺陷修复责任人和审核人两个角色,审核人必须对所修改代码进行检视,然后按照问题的描述进行内部回归,这看似阻碍了效率,但是从总体来看,如果问题遗留到转测试的时候,那么成本将大很多倍。结合上面关于规则的停止,那么这个规则什么时候应该停止呢?是否有了自动化测试用例的时候就可以停止?这个在短期之内还不可行,因为即使有了自动化测试用例,那么为什么之前没有测出来?再次使用那个测试用例同样测不出来。得补充新的测试用例。
其次,规则的制定不能只是站在规则制定者利益上,而应该更多站在规则落实人的利益上。
规则的执行
规则的执行需要魄力。如前文,规则之所以制定,是为了解决以前很难解决的事情,也就是说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习惯了。规则需要执行,就需要打破一些习惯,有时候甚至要打破一些人的利益。规则执行的初期,这种阵痛更加明显。不过,当规则执行一段时间以后,新的习惯形成了,这种痛也就消失了。一个团队的执行力,更多地也就体现在规则的执行上,深层次说就是能否快速改变,从善如流。
规则与团队
一个人作为个体的时候,是不需要规则的,恰如世界只有你一个人,那么你的汽车可以横冲直闯,只有群体存在时才需要规则。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讲团队文化就是造势。“规则是为了保证团队向着同一个方向运转,从而形成一种势,一种向着团队目标核心运转的漩涡。团队的个体感觉到这个势的潜在力量越大,从而更能激起个体的强烈的融合心理形态,一旦该形态形成,团队精神就蓬勃而出了。此时的团队运作就会自发的形成一个动态的漩涡结构,而漩涡的中心就是我们团队的目标,漩涡一旦形成,逆流者自然会付出代价,顺流者将会旋转到漩涡的激流中,抵达团队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