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看似的自我选择,或多或少都受到周边环境的“助推”。
不经意的闯红灯,或许是因为前面一堆人在闯红灯;随手扔垃圾可能是因为地上已经肮脏不已;突然想着要好好锻炼身体可能是因为朋友圈满屏都在晒运动消息。
作为社会性动物,受他人影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必要与天性抗争。因为可贵的意志力是稀缺的,要把它分配到更有价值的地方。
那是不是就应该心安理得的随波逐流了呢?那倒也不是,如果能好好利用环境的“助推”效果,让事情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那不就化被动为主动,化“助推”为“自助推”了么。
如果你决心要做某件事情,那找出那些能推你前进的因素,并充分利用它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找助推因素,甚至设计助推因素,能避免过多地消耗意志力。
比如在私塾写读书笔记。优秀笔记,排名机制的设计,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助推方式。这本来是一个被动助推,但如果我不去关注排名,那我就享受不到这个正面力量。我发现自己最有写笔记的动力的时刻,一个是看到自己的排名一步步靠前,另一个是看到排后面的同学笔记一步步增加。所以我会经常刻意去点开排名来刺激自己。
感觉每天运动量不够,于是想逼着自己多锻炼。这个想法一直没有实施,因为总会找各种理由去推脱。最近通过提前两个站下车,故意去比较远的车站坐车的方式,增加走路历程。而能让我有这样做的动力,一开始是因为将步数同步到朋友圈,发现有朋友圈排名。虽然排名靠前并不能带来额外的好处,但就是想让自己的排名尽量靠前。
开始以后,会不断出现一些干扰因素。这时候又要找一些新的助推因素了。比如发现提前下车的那个站下车很拥挤,这时候就会出现不是非得在这个站下车的念头。而我是通过变换走路的路线,体验不同的风景来做到的。路线微调,每天期待不一样的沿途风景,甚至可以通过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来改变走路的体验。这样,目标就不太容易偏移了。
所以,正面助推很好,能主动去找到或设计有效助推,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