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豌豆的童年
夜里的雨一直在下个不停。在滴答声中,想起故乡来,不知道何时开始,把家叫着故乡了?望着“故乡”两字,满是惆怅……
这个时节,应该是在河边到处刨野豌豆的时侯了。
村里的小屁孩们丢掉书包,漫山遍野地找着一种野豌豆,这种豆子比绿豆小,硬硬的,一股涩味,用一小竹筒,嘴里塞满野豌豆仔,用力一吹,豆子像机关枪一样“啪啪”从竹筒里冒出来直喷对方的脸上,有点生疼的感觉。
“对战“就是那个时候形成的,我们会分派别,分是不是我们一伙的,或是不是一个阶级的就行,也招收”女兵“,她们负责收集野豌豆,剥好野豌豆仔,用大竹筒装着跟着我们这群”男兵“满世界跑。如果准备不充分,“弹药“不足,会被对方几人围着猛喷,然后在打闹声中狼狈地逃回家。逃回家也不会闲着,会念叨明天怎样怎样,如何如何,然后进入梦乡。
就在这样的梦里、在母亲的吆喝声里,慢慢长大。
(二)历史的记忆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颖登上黄鹤楼时,不知是怎样的一个哀愁思绪?孤零零一人,会不会产生一种被人遗弃的感觉?而他被谁遗弃?是时间还是空间?
崔颖驾鹤西去几百年了,历史的记忆里能找到的只有他的片言只语,眼下虽百舟齐发、晴川沙洲,而他的家乡在哪里呢?李白后来看见这首诗时,瞬间明白了崔颖的苦楚,这苦楚,是担心被故乡遗忘又怕难以逃离,就像我们这一代人,想念故乡的一草一木却又害怕故乡对自己的遗忘!所以,李白"床前"那道光亮照亮着我们心底最撕裂的句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至于后来,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一直挂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三)南行记
艾芫老人的《南行记》三部六曲,在九十年代初被改编成电影、电视,王志文和徐晴分别在剧中崭露头角,以至于影响到后来凡是有关流浪、在外打拼等题材的审视点都应该描写着一种声音:无论你走了多远,漂泊了多久,家,才是你一生最应该回归的泊地。脑中依然还清晰地记得艾芫老人在影片的最后出场,坐着轮椅,巍巍颤颤,表情饥渴般地望着远方,那里分明有他曾经走过的足迹,也有他对故乡的无限思恋。
《南行记》在那个年代对我们这代人看来,表现得这般辛酸,以至于从那时起暗暗下定决心—这辈子都不会离开故乡。
很快,一切改变开始了:上高中时,离开母亲,独自一人去了县城;上大学时,离开故乡,独自一人去了省城;后来,一个人坚守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仿佛,一切世界都开始在摇晃起来!那些年,与大多数远离故土的那群质朴的人们一样,向南、向南,去拥抱南方。
南方在南,一路磕磕绊绊,回头一看,人生过半。
(四)宠辱不惊
到而今,二十三年是远离故乡的日子中度过的:河边的野豌豆、开档裤、流着鼻涕的小伙伴、看坝坝电影、舔着甜到心里的且只卖1分钱的冰糕…故乡的这些各种熟悉,离我却越来越模糊,只剩下博客、QQ、微信以及各种个性签名或说说、或朋友圈…到是陡然想起那幅对联来: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这幅对联的二十二个文字一直伴随着博客个性签名好多年了。平时里,竟然忘记了词的本意。在这个雨夜里心绪呼哧呼哧的往心外冒的夜晚,幡然醒悟!
我们每个人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有人喜欢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名利的追逐、让人殚心竭虑;有人对是非、成败、得失过分看重,为了名不惜魑魅魍魉,为了利不惜趋炎附势,为了势不惜倭降人格……如此种种,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
生活如此,工作亦然。好多人不分白昼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可错在于过分的夸大了自己的所能,用一切方法遮掩自己的不足;他们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溜须拍马;他们抓住那根一切可能成为救命的稻草,游离于生活、家庭、工作之间;渐渐地分不清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讲别人的大话,行自己所行;也逐渐忘记了那些做人的原理原则,这其中,不乏自诩为"老师"的人…当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来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五)去留无意
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辈皆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这关键是一个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
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只有做到了这些,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赵朴初先生说过: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六)人生何处不青山
"酒如愁肠,化着相思泪"与我们远去了吗?
没有,因为范仲淹的相思泪还在流淌。
或许,舒兰的《乡色酒》才是我们都要饮的那口酒:
三十年后,我在椰树梢头望你。你满,乡愁也满。
或许,西乡隆盛那句话语才能道尽一个男人的本色:
男儿立志出乡关,不学成功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是的,人生何处不青山!
人生本就是一场旅程,借住何处不重要了,去往何处亦不重要了,只要你我的心里,记住那句人生的箴言: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如此,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