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17 佳豫
《一切有为仁,一切有为法》(解读论语第91天)
日经第396天(述而第七)
经典原文1: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我一般听到一首喜欢的歌就会不停单曲循环,沉浸其中,仿佛听的不是音乐本身,有时候是在体验歌词传递的生活。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排第二,在礼之后。
正所谓以礼治身,以乐治心。孔子对于音乐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这些美好的音乐。
古圣贤王他们所作的这些音乐,是可以提升境界用的。
孔子在齐国学习韶乐,学得非常认真,整个人都进入状态,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把肉的滋味都忘了。
那我们可以想象,他老人家在学这个音乐时,一定学得非常专注,才会连吃饭、睡觉都在想着这些乐章,就连吃的食物是什么味道都感觉不到了,整个人都沉浸在音乐给予他的境界当中。
音乐是人的心之声,舜又是圣王,那他所作的韶乐就是圣人的心声流露。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入这个境界,就没办法去体会,也就是他这个音乐跟我们没办法产生共鸣,那我们就是听不出其中的味道,听到的只是声音,没有体会意境。普通话就是说,他的心声听不懂。
真正的乐不是来自外面,而是从自己内心。当我们体会了圣贤的心境,同样产生那种法喜,那这个乐就会像清泉,汩汩流出,这才叫真乐。
如果不是真的特别喜欢一件事,是不会一直兴奋和持续沉浸并为之努力的。
就像昨天智一老师做直播,从7点半弄到10点半,最后还在那里自嗨,谁都不扶,就扶智一老师[捂脸]。
我们为什么总说要有仁爱之心,看这个仁字是二个人对吧,也就是说两个自己对话,外面没有别人,一切朝内看。
很多时候,我们的小我总会出来捣乱,那当我们安住当下,把两个自我的思想统一的时候,也就是两个人一体时,一切都会发生变变。
经典原文2: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话说,卫灵公的儿子蒯聩,跟卫灵公的妃子南子有怨。
关于南子,我们前面讲过,她是一个不贞的女人,但是卫灵公却非常宠爱她,对她言听计从,所以南子把持朝政,可以说是呼风唤雨,大臣们都不得不屈从于她。
蒯聩因为涉嫌谋杀南子未遂,就逃离了卫国。
卫灵公死后,南子就说卫灵公有遗命,指定立公子郢做国君。郢说有辄在,辄是蒯聩的儿子,也就是说卫灵公的孙子,所以就推辞掉了。
于是卫国人就立了辄为国君,结果那一年晋国的赵鞅领兵帮助蒯聩来回了,要把国君的位置夺过来。
实际上赵鞅他是另有企图,是想挟持蒯聩入侵卫国。
当时齐国和晋国有仇怨,所以齐国就出兵帮助卫国防范,不给蒯聩回国,最后蒯聩也只能够离开了。
这一段典故就是蒯聩和他的儿子辄,父子争位的背景,实际上这两个人都是政治傀儡,他们都没有实权。
当父亲的被晋国所挟持,儿子虽然被立了国君,其实也是被人硬弄上去的傀儡。
因为孔子当时在卫国,也是受到卫君的特别礼遇,在这种状况下,孔子居然留还在卫国,所以冉有就有一种疑惑,他就想问一下夫子是不是有意思要帮助卫国的国君辄。
按照一般弟子的想法,这种父子相争是严重违礼的行为,感觉孔子留在卫国,似乎有帮助做儿子的抵抗爸爸回国的嫌疑,这种疑惑确实难免。
冉有不知道孔子怎么想,但又不敢直接问,因为这个问题太过敏感,所以他去问子贡,让子贡去问。
子贡比冉有会讲话,孔门四科,冉有是政事第一,行兵打仗、管理国家这是他很拿手的;那子贡是言语第一,是外交人才,很有口才,问话很懂得投石问路。
伯夷和叔齐都是古之贤者,他们是商朝末年,商纣王的诸侯,这两个人是兄弟俩,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国君有三个儿子,当时国君就很想立叔齐,叔齐是小儿子。
结果父亲过世了以后,叔齐很贤良,虽然他父亲有意思立他做国君,可是因为自己的兄长在,他不忍心去得到这个君位。所以他就让给伯夷,伯夷是长子,他说:按照礼数上长子应该继位,我是小的,不能继位,这是以国相让,真正是君子。
伯夷也是一位很难得的贤者,他说:这是父亲的旨意要立你为君,你就应当承担,所以他自己就逃跑掉,他为了成全他父亲的遗命,让叔齐当国君,自己跑掉了。
结果叔齐看到他大哥伯夷跑掉了,他自己也跑掉了,他说:我不能够行不义。
结果后来没办法了,国人就把老二中子立位,立了成为孤竹国的国君。
后来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就想劝止周武王,他们不愿意见到臣子推翻君主,当时武王毕竟是臣。
但是武王伐纣那是替天行道,可是伯夷、叔齐还是不愿意见到臣弒君的事情发生,所以叩马劝谏,但是他们怎么可能挡的住武王的军队。
武王最后势如破竹,因为民心所向,纣王实在是太暴君,太恶劣了,所以民心都归顺武王,武王也很快建立了周王朝。
伯夷、叔齐他们很有气节,他们身为商朝的臣子,不愿意吃周朝的粮食,所以就在首阳山上饿死了。
夫子讲究的是仁道,所以子贡通过旁敲侧击,寻到了答案,可以说,他们父子俩,孔子谁都不会去帮。
子贡非常会问,问得很巧妙,夫子也答得巧妙,这师生之间一唱一和都是在教化我们,这叫师资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