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它是一首淳朴浑厚、刚劲粗犷的诗歌,表现出北方民歌的风格特色。女主人公木兰在中国人民心中,不但是光彩夺目的女英雄形象,而且是一个赋予中国文化色彩、充满浓浓亲情的“孝女”模范。这一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象,虽然带有很强的理想性,但千百年来,却给人以真实感,流传不衰,而且改编成各种戏剧。之所以这样深受人民的喜爱,是因为在诗歌中,除了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符合中华文化中的基本思想和大众情感外,在写作上还有自己的特色,即注重了繁简对立与统一的结合,从而表现出艺术手法上的繁简之美。
一、繁笔的细腻美
在《木兰诗》中,主人公自然是木兰,因而,只要是表现木兰情感的地方,诗人不乏采用了相对较细致的繁笔,运用铺张的手法,把木兰作为女子那细腻的情感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诗歌中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描述了从军的决心
诗歌开始,就用了铺叙的手法描写了木兰家庭的情况,特别是木兰在家中的位置。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里,把木兰在于这样典型环境之中是有其一定的作用的。文学中“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人物在一定的典型环境中才显得才有时代性,才具有真实感,才具有感染性。诗歌开始,木兰的声声叹息,强调了木兰内心的不安与焦虑,为木兰不得不替父充军作了铺垫。
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已下,紧接着,诗歌写道: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在这里,诗人不厌其烦地采用繁笔的写法,运用了互文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力描写了木兰准备的匆忙,但也体现出女性十分细心的特点。这个准备行装的过程,在看似轻快愉悦的笔调中,却显示了木兰代父从军坚定意志和信心,并没有因此表现出沉重而悲戚的心情。可以说,在这里“非凡不足以达其妙” 。
2、抒发了浓浓的亲情
“人总是有情之物。”木兰,一个弱女子,一个充满着对家人无比热爱的女孩,当离别父母和亲人时,感伤与思念之情是难以抑制的。因此,在诗中,为了表现这个充满爱意女孩的情感,诗人写道:
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在这里,本来是要表现木兰在从军的路上对亲人不舍的情感的。为了更好的表现这种情感的深沉,诗人变换了一个角度来写,不说木兰思念爷娘,而说木兰听不到爷娘“唤”女儿的声音。随着时空的延伸,这种思念之情越是沉重,越来越强烈。在此,诗人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不但使时间不断拉长,空间不断增大,而且更细致地刻画出木兰思念亲人的情怀。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心愁。可以说,变换角度,增强悲凉氛围,从而深入地表达了木兰对家庭的感情深厚,也为充军增添了悲凉的色彩。
3、表现了美好的思想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女性的木兰,绝不是要在沙场图得功名,获取富贵的。替父充军是为了父亲解忧,为了自己的亲人们。当战争结束后,诗歌写道: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在十年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诗人采用夸张手法,突出了天子“策动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并封为“尚书郎”。但木兰不图功名,不慕富贵,只“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这样执着回家,表现了木兰纯朴、善良的劳动人民本色。这又很好的与前面主动替父充军联系起来。“送儿还故乡”这正好与开始照应,回家享受天伦之乐,感受一家人快乐地在一起的生活美好。在诗中,这也是点睛之笔,点出了木兰这一形象中所蕴含的美好思想,特别是中华文化中“孝道”思想。
二、简笔的粗犷美
在文学作品中,简笔不等于简单,更不等于粗略。吕艺在《散文写作》中说:“散文写人由于不是全面、完整的描摹,而是片段、局部的勾画,于是往往摒弃大肆渲染的写法,而用淡墨、简笔来刻画形象、发展性格。”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哈姆雷特之口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因而,诗文往往很注重繁简结合,而且繁简各得其益。在《木兰诗》中,表现木兰的战斗生活的场面时,诗人往往借助简洁而明快但很富有表现力度的语言,突出木兰的战斗生活,表现出粗犷美。如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里,诗人仅仅用了三十个字,就十分描写了十年征战的全过程。然而,言语简练,意蕴丰厚。“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出木兰跟随大军,飞奔塞上。其中,一个“飞”字,既写出战事的匆忙,转战南北、经历的关塞之多,又写出木兰矫健的身影和不亚于男人敏锐的行动。这也为后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埋下伏笔。“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则形象地概括了木兰所处的战争环境的困难,以此衬托出木兰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则以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木兰十年不平凡的戎马生涯。
这里用笔简洁,三个对偶句,把十年征战,转战南北,出生入死表现出来。读起来是多么的豪迈,多么的粗犷,真正表现出木兰和将士们的大无畏形象。
总之,在诗文中,简笔与繁笔是相对的,没有优劣之分。这在《木兰诗》中得到了和谐而完美体现。二者的结合,所刻画出来的木兰形象,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沉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