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先生早年留学法国,受现代主义绘画语言影响,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绘画现代化的改良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此仅将学习吴先生艺术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吴先生的艺术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典型体现,他的水墨和油画都是用西方绘画语言来表现中国绘画意境。经过他改良的中国绘画使西方人也能理解接受并喜爱。
吴先生的绘画思想的形成与他接受现代主义绘画理念有关,早在法国学习时他的老师苏弗尔皮曾经对他说过这样的话:“现代绘画对于立体的渲染已经毫无意义,未来的绘画在画面架构建筑上还有很多空间。”正是这句话让吴冠中先生彻底放弃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绘画语言探索。
苏弗尔皮
吴冠中早期的绘画还还受印象派的影响,但很快他发现印象派语言也有局限性,如果要表达中国画家追求的“从乎于心”还是后印象派比较合适。
高更曾经这样说过:“与其忠实地按照对象描绘不如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色彩。”这个观点与梵高的不同,两人争执不下最后甚至动手。梵高喜欢对着自然忠实地表达对自然的感受。吴先生虽然崇拜梵高但才绘画语言上更倾向于高更。
高更作品
如果拿中国传统的绘画“六法”与吴冠中的绘画语言与来比较,不难发现他有很多突破改良的地方,这也是他对于中国画最有贡献的地方。
中国画“六法”里有“经营位置”;吴冠中的绘画强调画面构成关系,他重视画面中黑、白、灰以及空间构成的合理性,这一理念来源于现代主义的构成原理。学过平面设计的都了解过这样案例,当年蒙特里安将一副完全写实的绘画逐步变成立体简化的画面,最终简化成几条线和几个色块,吴先生正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完成“经营位置”的,他的画面很多是几条点、线、面的结合,黑、白、灰的组合。
中国画“六法”中有转移模写的方法;吴冠中的很多作品是编出来的,并不是直接对景的复制,画中的一树一石不过是他的建筑材料,信手拈来组成一个画面。他的老师林风眠先生也是这样创作的;他说:我作画只想着画面,凭经验和技巧完成,我很少对着自然作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纸上而非外在的对象上。这点和中国古人大致相同。
中国画有“随类赋彩”的色彩方法,这种方法在处理少数几个色彩是完全可以没有太多的问题,但面对色彩丰富的画面时就难以控制色调,很容易画“花”,尽管中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能用概括的手法创造“红花墨叶”系列,但画多了容易千篇一律,单幅画面没有个性;
吴冠中在运用色彩上选择很广,既借鉴印象派中的点彩派也借鉴后印象派中的主观色彩安排,他不仅仅局限于“随类赋彩”,而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创造出一个色彩斑斓的意境。
吴冠中《水乡》
六法中有“应物象形”,这在现实主义绘画中是核心问题,凡事要和事物的本来形状一致。我们的现实主义教育方法是要学生对着模特一丝不苟地表达“逼真”,以写实为标准,这样的方法可以把对象描绘的毫发毕现却没有能力创作出一幅美的作品,这是由于缺乏现代主义绘画方法的原因,造成了审美标准的单一。
吴冠中在处理造型上借鉴了西方现在主义的经验,比如他把一个松树由写实画到写意变形,再画到完全抽象最终变成几条线和墨点的组合,这与毕加索画的牛,布洛克的泼洒是一个道理。吴先生将中国绘画的神韵与西方绘画的创新手段完美地结合,开阔了绘画的视野,丰富了绘画的语言。
中国画用的工具是毛笔,由于毛笔是软的不好控制,中国绘画讲究中锋用笔、力透纸背,这种造型方式是中国画的特点,六法中称之为“骨法用笔”。而吴冠中有两只笔:一只毛笔,一只毛刷。这也是他中西绘画手法结合的具体体现,毛笔易于画“线”,毛刷易于画“面”,吴先生正是用这两只笔完成了线于面的结合。正如林风眠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各有短长,可以互相补充,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吴冠中先生喜欢中锋用笔,而且喜欢用劲健快速的笔法造型,这也与他的性情有关,他性格率真耿直,画画想慢下来都不行。石涛和尚曾经说过:画无定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吴冠中对此深解不疑,因此他在作画时不具一格,什么方法都试,什么工具都用,所要的是最终的画面效果。
吴冠中《松魂》
吴冠中先生画画非常投入几近疯狂,他特别崇拜梵高的精神,有时因为一幅画画不好会急的想哭,这在他的回忆文章中有很多生动的故事。他画画讲究一个“情”字,不能打动他的对象他不画,一旦画就倾情忘我投入,正是这种投入精神才使得他的作品充满神韵。这与中国画所追求的“气韵生动”一脉相承的。
至此,总结吴冠中“中西融合”的绘画我们不妨归纳以下几点:
一、理念上的融合,
二、技法上的融合,
三、工具上的融合。
吴先生用他一生不解的努力实现着中国画现代化的梦想,最终使中国画这一古老画种走向了世界并被世人所喜爱,吴冠中对于中国画的贡献是前无古人的,他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最高艺术成就,必将被后人永远尊敬并怀念。
吴秀生
2016 4 15
吴秀生,中国当代彩墨画家,1970年出生,师从著名画家赵准旺、李付元先生。作品以中西结合的绘画语言反映当代人文风貌;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经验,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材料的的特点形成了当代水墨的独立语言。多幅作品被美、法、比利时、瑞士、新加坡等国际友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