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去世5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本随笔集,《阴翳礼赞》,并在其公号上做了多期相关推送。
我读书少,对岛国作家更是知之寥寥。所以就初略查了一下这位作家的生平和作品。发现一个熟悉的名字,《春琴抄》,一部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电影原著小说,就出自他的笔下。于是,入手这本《阴翳礼赞》。
谷崎润一郎在日本文学界被推崇为经典的唯美派大师。从这本书中,大致可以领略其审美情趣。
《阴翳礼赞》观其名,便可知它的主调,是对阴暗晦涩之态的赞美。对此,作者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解释阐述。
比如对居家房屋的审美。对于在格子门上安装玻璃的困惑,对于卫生间使用瓷砖的装修方法等西洋传过来的,使房间更明亮洁净的办法,在作者心中很是抵触,认为,不如纸质和木质更合心意。当然,在作者生活的年代,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刚刚传到日本,甚至电灯的明亮光线都是无法忍受的。
作者认为东方对阴翳的审美是一致的,特别是和中国之间,更是相似。对于那些西洋的“锃亮耀眼”的银制、钢制餐具,“我们就讨厌那种亮光。”“我们喜欢那种光亮消失、有时代感、变得沉滞黯淡的东西。”比如,中国人爱的玉石,就是“经过几百年古老空气凝聚的石块,温润莹洁,深奥幽微,魅力无限。”
相对于西洋锃亮的餐具,谷崎润一郎认为,中日两国人更喜欢漆器。那些涂漆的餐具,在烛火暗淡的光线摇曳下,“变得幽深、厚重,具有先前无可比拟的魅力。”看到这一段,我不禁想起,现在有些餐馆也开始使用漆器餐具了。不论质地优劣,仅是厚重的色彩与花纹,在不甚明亮的灯光下,和明晃晃的不锈钢餐具到底是不同的。
在对建筑、光线等处以阴翳为美之后,作者转到了人身上。在他看来,本国的能剧和歌舞伎表演舞台上,各处都有阴翳之美,特别是黄皮肤的东方女子更能和戏服产生协调之美,甚至能乐整体都是“特殊的阴翳的世界”。
如果说,以上这些观点我还可以选择性的接受之外,那么,接下来对女性的阴翳审美就使我难以理解了。
日本幕府时代,有所谓的“铁浆化妆法”,作者考其目的,就是“将脸孔以外的空间都填满黑暗,甚至使口腔也含着黑暗”。于是,在作者心目中就产生了如下情景:
“在蓝灯幽幽的光影下,年轻女子鬼火般的青唇之间,露出漆黑的牙齿嘻嘻作笑的样子,再也无法考虑比这更加白的颜面了。至少在我心目中描画的世界里,比什么样的白人女子都要白。”
对此情景,只有“鬼魅”二字可以形容。我认为这种审美跟中国似乎没多大关系。我们自古讲究女孩子唇红齿白为美,没有喜欢“漆黑的牙齿”的。
说到底,对这些东西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已逝去岁月的惋惜和不舍。他说:“一百年前的老人,羡慕两百年前的时代;两百年前的老人,羡慕三百年前的时代。任何时代的人,都对现状不满。”怀旧之感东西方似乎没有不同。在电影《午夜巴黎》中,每个时代的人都认为上个时代是黄金时代,都在向往怀念过去的岁月。
所以,“我们所承担的损失将永远压在自己的心头。”这些损失,不但包括那些在阴暗处的魅影,也包括阴翳消失后所产生的失落感。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承担的损失不应像作者所说,只存在于黄皮肤人种中。它没有肤色之别。
本书除了《阴翳礼赞》,另外还有谷崎润一郎的其他五篇随笔,都有明显的个人特色。特别是《旅行杂话》,对现代人的出行旅游仍有借鉴意义。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其拥有的时间性。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的读者,依然能从中找到共鸣,找到阅读的乐趣和意义,经典便可一直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