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非首发。 作者:东爸
今天下午最后一节是班会时间,作为班主任的我想利用这个时间东对学生进行一次人生观的教育。于是,便下发下面这篇文章每人一份。
《启示的启示》伊人
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了一大半,忽然跌落下来。这是它又一次失败的记录。
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
第一个人注视着虫子,感慨的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
我遭到了一点挫折,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
第二个人注视着虫子,禁不主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的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不肯看一看,唉!可悲的虫子!”……
我反省我自己吧:我正在做着那件事,一再失利,我该学的聪明一些……
第三个人询问智者:
“观察同一只虫子,两个人的见解和判断截然相反,得到的启示迥然不同。可敬的智者,他们哪一个对呢?”
智者回答:“两个人都对。太阳在白天放射光明,月亮在夜晚撒落青辉,它们是相反的。世界并不是简单的组合体,同样观察虫子,两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的感觉就不同,他们获得的启示就不同。形式的差异,往往蕴涵着精神实质的一致;表面的相似,倒可能掩蔽着内在的不可调和的对立。”
一
师:张雁同学(她非常聪明,可因为父母的离异,她放弃了学习。作为班主任我心急呀!),谈谈你的看法好吗?
原来一直低头看课外书的张雁,慢慢腾腾地站起来,还不知道问她什么,同位指了指下发的那篇文章。看后,她不屑地一句话也不说。没办法,我干脆让她坐下。
下课后,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问起今天的事。谁知她不急不慢地 说了一句:“老师,我就是那只不愿爬行的可悲的虫子。”一句话,气得我差点没喘上气来。
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我想起那篇文章,想起张雁。原文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短文。显然,文章中“虫子”已经是人性化了的虫子。是啊,如果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困难不愿进取该怎么办呢?明天第一节是我的课,于是,我想将《启示的启示》进行到底!
二
师:“同学们,昨天班会时间我们一起来赏析了一篇美文,谈了自己的感想。但这是在虫子爬行的情况下进行的。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如果虫子不愿爬行怎么办?好不好?”
“好!……”
于是,大家分组讨论。
赵文杰同学从前排跑到后排找孙健讨论,张超自己思考,我提示他要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研究,他回过头去和后面的同学交流了几句,又回过头来陷入了思考之中。经过几分钟的酝酿之后,同学们展开了集体讨论。
学生交流的结果有:
诱饵法:在墙的上方吊着虫子最爱吃的东西吸引它。
激励法:(1)和几条粗大、能爬的虫子放在一起,激励着它爬。
借助法:(1)把虫子放在藤蔓上然后将藤蔓摔过墙头。
(2)把虫子绑在蚂蚱上飞过墙头。
(3)把虫子放在藤蔓上,让虫子顺着藤蔓往上爬。
(4)在墙上钻一个洞,让虫子钻过去。
(5)可以让虫子坐飞船。
等待法:这只虫子它一定是在等待和积蓄力量,等到成了茧,变成蛾之后,便飞了起来。
最后,一直沉默不语的张超也发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