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予我,算生活。是和吃饭、睡觉、阅读一样稀疏平常,又不可或缺的生活琐事。
喜欢的电影上院线,不去看看,心会痒的慌。
但早些年,电影予我,还只是偶尔消费的商品。
那时候,所谓特效大片,是必定要在影院看的;没啥大场面,电脑看也不影响观感的,就在家看,图个性价比。
但以视听场面冲击感官的特效大片,看多了,也就嚼之无味。反倒是剖析人性灰色地带,展现人性闪光点,或者故事讲得跌宕起伏,极富作者个人美学的......愈发欢喜。
影院去的勤,不是每次都能约上同行伙伴,慢慢就习惯了一个人观影。
但第一次,还挺忐忑的。
担心别人嘲弄的目光,“瞧,这人真失败,一个人看电影,够寂寞的......”
去之前,这种情绪让我发堵;去之后,自然知道,完全想太多。
注意力,可是稀缺资源,让人注意到你,真没想象的那般容易。
以宋小宝的口吻来说,“一个人看电影的多了,你算老几?”
就像在健身房,你再弱鸡,别人也只会关心自己的训练计划,如何能注意到你......
习惯一个人后,慢慢就喜欢上了。
因为够随性,想看了,随时买上电影票就走。不像两个人,还得协调彼此时间、观影口味。像我这种将电影当生活必需品的,还挺嫌麻烦的。
再者,平时理性高冷的人,在漆黑的影院,也会下意识地卸下防备,尤其像我这种电影入了心,会哭成撒比样的,更是不能让同行好友看到。
一个人观影多了,还看出了经验。
两种好地方,最适合观影。
一种,是离家最近的影院,能图个省时省事。
一种,是迷影人的聚集地,彼此不见得会有交谈,但有无言的默契在。
以北京的百老汇影院为例。(一家艺术影院)
主流院线看不到的小众影片,这里能有排片,是种无言的默契;
很少在影院看到乍乎的熊孩子,甚少出现亮着手机屏幕的“巨婴”,是种无言的默契.....
正片结束,响起片尾曲,幕布放出幕后人员名单,这时的观众,也不转身离开,影院更不提前亮灯,而是无言又默契地看完再走
…...
独自观影,真是越看越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