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去花间草

侃去花间草

有一次,薛侃在给花圃扯草的时候,问王阳明:“世上什么样的善最难培养,什么样的恶最难去除?”

王阳明说道:“无所谓培养,也无所谓去除。”

过一会,王阳明又说道:“这样看待善恶,都是从躯壳(非内心)感受开始的想法,一定会出问题。”

薛康不理解意思。

王阳明说道:“天地滋养万物,花和草没有差别,哪里有善恶之分?你想看花的时候,就把花看成善,把草看成恶。你想拿草来做用的时候,反过来把草看成善。这样的善恶观,都是从你的好恶感衍化而来的。所以我知道你这样是错的。”

薛侃问道:“难道就没有善,没有恶了吗?”

王阳明说道:“无善无恶是天理(即心)的常态,意气动起来,就有善有恶了。意气不动,就是无善无恶的状态,这就是至善。”

薛侃问:“和尚也讲无善无恶,和你刚才讲的有什么不同?”

王阳明说道:“佛家待在无善无恶那里,什么都不管,不能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圣贤之人的无善无恶,只是不刻意分辨好与恶,不意气用事,这样就能遵循王道。归纳总结到一点,都是在专心按照天理行事,这样才能说是天人合一。”

薛侃说道:“既然草不是邪恶,那就不应该把草扯掉。”

王阳明说道:“你这不和和尚们一样了嘛!草如果有妨碍,你扯掉它们没有任何问题。”

薛侃说道:“这样,是在分别好与恶呀!”

王阳明说道:“不分别好与恶,不是一点好恶感都没有。无好恶感的人就是没有感知的人。不分别好与恶,只是无论好与恶都要专心遵循天理。草该扯掉不扯掉,又会夹杂一些别的想法,这样就和没有好恶感一样了。”

薛侃问道:“扯草,怎样才能专心遵循天理,而不夹杂别的想法呢?”

王阳明说道:“如果草有妨碍,理应扯掉,扯掉就是。一时没有扯完,也不要老是挂在心上。要是夹杂一丝其他想法,心就会很累,就会有许多意气用事的借口。”

薛侃说道:“这样,物就都没有善恶了。”

王阳明说道:“就在你心上,遵循天理就是善,意气用事就是恶。”

薛侃说道:“最终物是没有善恶的。”

王阳明说道:“在内心这里没有善恶,在物那里也没有善恶。一般的儒家就是不知道这些,放弃内心去追逐身外之物,把格物的学说理解错了。整天在外面奔竞,最终不过是偶有所得而心满意足,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做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做,习惯了也不知道有什么好处。”

薛侃问道:“比如喜欢好的颜色,厌恶不好的味道,怎么样?”

王阳明说道:“这正是专心遵循天理,天理就是这样,本来就没有必要刻意去分出好恶来。”

薛侃问道:“比如喜欢好的颜色,厌恶不好的味道,怎么知道不是杂念?”

王阳明说道:“就是忠诚对待内心,而不被其他特别的东西所干扰。忠诚对待内心就是遵循天理。虽然是遵循天理,也不能被一些杂念干扰。只要有情绪化的事情,那么内心就不能端正。只有内心广阔,不偏不倚,这才是心的本来面貌。搞懂了这些,才能理解什么叫‘未发之中’”

一旁的孟源问道:“先生讲过:‘草有妨碍,理亦宜去。’怎么说又是躯壳(非内心)产生的私念呢?”

王阳明说道:“这需要从你的内心去体会。你想除草是怎么想的,周敦颐的窗前草没有除掉,他又是怎么想的?”

这段话是在说思维怎样获得事物的真实性的问题。我们的内心保存着我们所有对客观的感觉,并形成了表象,除此之外,还有一切思维的成果。思维以内心的这些东西为内容,只要主观性上排除一起特殊的规定的干扰,也就是不先入为主,我们的思维是可以深入事物的实质,探知事物的真实性的。好恶感、善恶观就可能成为干扰因素,阻碍思维深入事物的实质,使我们不能把握住事物的真实性,是应该排除的因素。

有些人把所谓“正能量”也列入须排除的因素,这是没错的。很多人依靠这些并不一定不靠谱的东西进行思考,说到底是不相信自己的思维能力,自信心不够。

一时之念,不知对不对,权且记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