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思想的凝结——记那些颠覆我认知的文字片段

1.以前总是觉得文字表达不出我的想法,想的丰富而有层次,而写出的文字就干涩和枯燥,很是懊恼。

《风格感觉》——「写作之难,在于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这句话,揭示了写作的底层逻辑,怎样将脑中无数碎片化的想法收拢起来,最终变成一条最佳的文字线,这就是写作者最大的挑战。

现在,可以接纳自己文字表达的缺陷,这本就是不容易的,那就多写,多累积,思考总结慢慢找到更合适的表达就好了。

2.以前不喜欢收拾屋子和整理东西,觉得那是重复的单调的事,浪费时间。

《生命是什么》——任何一个孤立系统,都会自发朝着最大熵的状态演化,也就是说会自然而然地变得更混乱。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命之所以神奇,就在于它能在一个永远熵增的世界里不断获得负熵。

所以,现在对收拾和整理有了不同的诠释,他们就是一个对抗熵增和混乱的过程,是生命力量的体现!

3.以前觉得孩子读不懂经典,孩子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吧。我自己读的更多的也是工具性质的书,很少看经典。

《阅读与写作》——经典,意味着将人类融为一体,跨越时间地点。我们以为自己读不懂经典,可是在人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身体里蛰伏的每一个经典都会站出来,支撑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意志,让我们找到走出困境的路。

现在开始和儿子一起试着阅读经典,体会经典的魅力。在心中种下一颗颗凝结人类集体智慧的种子,等待着它们在适当的时候生长。

4.以前读了不少书,但是没记住什么,所以记录书中内容,主要还是记忆有形的东西。

《孩子愿你心中勇敢,一生有光》

读书,是为了了解别人是如何理解与认知这个世界的。并通过别人的理解,来构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心智图景。也就是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记忆,而在于理解。

现在,更多是写心得和反思,对接到生活的运用中。内化后整合到自己的思维建构中去,拓宽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以前看红楼梦总是悲伤于主角们的命运,后面那部分看了几次都没看下去,很长时间沉浸在痛心的情绪里。

5.《刘晓蕾:红楼梦12讲》

正因深知一切都会成空,对爱与美才有最深的珍惜和眷恋。

又重新拾起,有了力量继续看下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