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诗话

夏至时节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渌水坑,火助太阳宫。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早在《尚书•尧典》中就有记载。公元前七世纪,古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历书》记载:“斗指乙,为夏至。万物于此皆假大而极至,时夏将至,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汉学堂经解》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释:“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夏至节正好在仲夏五月,《说文解字》说:“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去。”东汉班固编成的《白虎通》曰:“律蕤宾。蕤者,下也,宾者,敬也。”是说阳气已经像宾客一样在外面,而不是主人了。《吴子夜四时歌》曰:“是月为郁蒸,为仲暑。”万物到此时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鹿是山兽,属阳,角向前;麋,形大,属阴,角向后。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退;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而麋角退。阴阳之间,就是这样此消彼长,彼此作用。二候蜩始鸣。古时楚称蜩,秦晋称蝉。蜩螗沸羹,叫声沸稠为黏羹。蜩,即夏蝉,黑大,叫声清亮,俗称“知了”。螗小而绿,叫声尖锐而急促,立秋后才鸣,也称寒蜩、寒蝉、夏蝉,为区别“知了”,俗称“都了”。《诗经•幽风•七月》篇里记载:每年到夏季,农历“五月鸣蜩”,“雄者能鸣。雌者无声。鸣于夏者曰蜩”。 许浑诗曰:“雨过前山日未斜,清蝉嘒嘒落槐花。”《诗经•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鸣蜩嘒嘒。”三候半夏生。《本草纲目》中称:“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守田会意,水玉因形。”古人多因“仲夏之月半夏生”,释半夏得名之由来。此时夏天已过半,后半夏骄阳似火,浓荫难求。半夏是一种白色块茎,生于阴阳半开半阖时,所以作为一种药材,主治半开半阖之病,协调中枢。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 远在中秋、重阳两个大节尚未出现以前,人们就已开始过“夏至”了。其风俗有祭祀、贴门饰、食百家饭等。东汉史学家崔实在《四民月令》中云:“夏至之日,荐麦鱼于祖祢。”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古人认为,夏至日阳气至极,阴气始至,所以把这一天看得很重,并举行祭神祀祖活动。《周礼•春官•神仕》说:“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意思是夏至这天,祭祀地神,以消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史记•封禅书》载:“‘夏至日’祭地祗,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所以至少在周代以前我国就形成了“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习俗。《礼记•月令》载:“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是月也,农乃登黍。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司巫/神仕》载:“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鬼,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旧时古人十分重视夏至节,宋朝《文昌杂录》里记载,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史•礼志》说“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酉阳杂俎•礼异》也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我国农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夏九九”是以夏至那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它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据考证,“夏九九歌”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历代都有记载。宋人周遵道的《豹隐纪谈》中就有一首《夏至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的十天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至立秋后初庚的十天为中伏,立秋后初庚起的十天为末伏,这首歌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入伏后从炎炎酷暑到逐渐秋凉的天气变化。由谢肇淛编撰的《五杂俎》中也有一首“夏至后九九谣”:“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水如沐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

盛夏烈日炎炎,诗人也文思泉涌。夏至是四季变化当中一个重要的分界线,所以这时期的诗词歌赋、民间谚语也多与节令、气象有关。宋人洪咨夔夏至有诗:“涨落平溪水见沙,绿阴两岸市人家。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仲夏的傍晚,在溪边的绿荫下散步,逛一逛热闹的夜市,暑气消减了很多,冬青花的清香令人心醉,为夜晚增添了些许惬意和静美。夏至时节,读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能感受到一种清旷纯素的美,“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余晖西落、池月东升的夏夜,诗人打开窗户,在幽静之处乘凉。晚风送来荷香,露水发出清响。想弹琴,没有知音来欣赏。良宵美景,好友辛大却不来共享。和风,清荷,竹露,淡月。整首诗字句自然,没有刻意的雕琢,读来却是闲雅的隐逸,清淡的美意,情怀十分细腻。清人沈德潜评价他的诗说:“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而晏几道的词恬静悠然,捕捉素日生活里稍纵即逝的温雅闲情,“柳间眠,花里醉。不惜绣裙铺地。钗燕重,鬓蝉轻。一双梅子青。粉笺书,罗袖泪。还有可怜新意。遮闷绿,掩羞红,晚来团扇风。”唐代诗人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道:“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闭门消夏,听风呢喃,闻荷清香,闲读诗书,看荷花浴着温柔月光的清美姿态,潋滟着池塘里的粼粼波光。这首诗,韵味深厚,情意悠长。诗人自己闲居消夏,心里念着赤日炎炎下忙于农事的老百姓,体现出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关于韦应物的诗,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评价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在中唐的五言绝句里,韦应物的诗清古闲淡,高雅朴实,大有王维、孟浩然的精华遗风。更有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他的诗如山水那般,恬淡自然。整首诗,诗风婉秀明净,诗意细腻凝练,亦是符合荷花淡雅的美。北宋周邦彦的《苏幕遮》清新隽永,恬淡自然,对荷花的描写非常传神,“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诗词从不同的视角表现荷的形象,极富韵致。王国维曾赞之曰:“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由于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刘禹锡在《竹枝词》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此诗以多变的天气现象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由于从这一天开始白昼越来越短,人们首先是光阴流失而生发感慨,唐代文学家权德舆在《夏至日作》中写道:“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四季更迭,倏然之间,就到夏至,阴气从这一天开始滋长。宋代诗人张耒在《夏至》诗中感慨道:“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因夏至的到来而兴起了怀乡思归之情的白居易,写下了《思归》诗:“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块然抱愁者,长夜独先知。悠悠乡关路,梦去身不随。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这时的白居易初任校书郎,正值夏至,想起了自己离家多时,远离父母,心怀忧愁,思亲怀乡,意欲归去。除此之外,白居易在夏至这天还想起了与朋友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一诗中,他写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是一个缤纷灿烂的季节。万物极盛,绿茵渐浓。蛙声一片,莲叶田田。麦谷满仓说丰年,蝉鸣声声不间断。“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瓜果挂枝,黄花满架,月池荷花闻蝉鸣,浮瓜沈李沐堂风。新蝉已噪,朝饮甘露,暮咽柳园。蛙鸣池水满,细草生阶间。荷气夜来雨,百鸟清昼迟。明波影千柳,日暮多黄鹂。城高树苍苍,枣花落靡靡。萱草花开,芭蕉弄叶,合欢枝上香芳翠,“雨晴夜合玲珑月,万枝香袅红丝拂。”绯红的绒花在翠绿荫中团团簇簇。合欢也叫夜合、青裳、萌葛。崔豹在《古今注》里说,想帮助别人减轻烦恼和怨忿就把合欢赠送给他,种植在庭院中可使人心情愉快。故嵇康《养生论》载,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本草纲目》集解,五月开花成红白色,上面有丝茸。秋天结果成荚。合欢的枝条很柔软,叶细小而繁密,相互交织在一起,每当风吹来又自行解开,互不牵缀,但夜晚又合在一起,只是想一下就感觉很美,唐代李颀有诗《题合欢》:“开花复卷叶,艳眼又惊心。蝶绕西枝露,风披东干阴。黄衫漂细蕊,时拂女郎砧。”此时,虞美人也吐红挂翠,开得袅袅娉娉娇无力,姿容大有中国古典仕女的风韵。《花镜》里描述虞美人:“单瓣丛心,五色俱备,姿态葱秀,常迎风飞舞,俨如蝶翅扇动,亦花中之妙品。”虞美人草相传为虞姬魂魄所化,会随《虞美人曲》摇摆起舞。《梦溪笔谈》:“高邮桑景舒性知音,旧传有虞美人草,闻人作虞美人曲则枝叶皆动,他曲不然。”《情史•情贞类》记载:“(虞姬和歌之后)姬遂自刎。姬葬处,生草能舞,人呼为虞美人草。”《益州草木记》亦云:“雅州名山县出虞美人草,花叶两相对,人或近之,即向人而俯,如为唱虞美人曲,则此草相应而舞,他曲则否。”在众多花木中,有如此丰富的故事性、传奇性,又极具情感特征的花木,虞美人草可谓独一无二,古代文人遂多有吟咏。历代咏虞美人草之诗词多就项羽与虞姬的故事而发,作者或就花写事,或借花言情,借花议论,不一而足。在南方,随着夏至的到来,玉盘杨梅为君设,铅泪结成红粟颗,此时,正是江南水乡吃杨梅的季节。苏东坡云:“西凉葡萄,闽广荔枝,未若吴越杨梅”,千林红绽放,酸甜不思归。红实缀青枝,烂漫照前坞。

夏至已至,此时满目葱郁,鸟鸣啾啾,苍苔盈阶,树影参差。拾枯枝汲山泉,焚沉香煮苦茗,步山径抚松竹,问桑麻说粳稻。弄泉玩石,漱齿濯足。阳光照在大地上,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夏至,天至中和,地至平和,人至清和,宵漏夜短,夏梦正长。“夏天不到三个月就过去实在令人惋惜。真想求它至少持续半年。”村上春树如是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