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婆,是先放姜片还是先放油?”“老婆,是先放胡萝卜还是先放生抽?”“老婆,要不要加豆瓣酱?”……
每次我做饭的时候都是边做边问媳妇儿,问着问着媳妇儿就烦了。“老公,你就不能长点心吗?姜片、油、生抽都是用来干嘛的你知道吗?为啥要加?这些你都不知道就说要给我做好吃的,可能吗?做菜也是要用心的。你这样我自己做好不好?”
媳妇儿说完,闷闷的回卧室了。
在男人圈中,其实我算做饭多的,尤其是媳妇儿的孕期,一日三餐几乎都是我来操刀。可我每次做完媳妇儿都说不好吃。于是就有了上面那样的场景,不是说不好吃吗?我每步都问你,我严格按照你说的做,如果还不好吃就不能怨我了吧。这就是我那一刻的想法。
之前曾经看到过有人问,为啥那些天天做饭的家庭主妇也成不了厨师呢?她们可是天天练呀。我想我媳妇儿的话给出了答案。她们(加上我这个家庭主夫)是天天在做饭,但是每一种调料的作用是什么,这些调料和食材下锅的顺序不同会有什么区别,做不同的菜品放的调料应该怎么选择,这些都想过、了解过吗?如果没有,那就是天天再重复未必正确的动作,不出问题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成为个中高手?
2
我从初一开始学习英语,算算已经20多年了,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努力的 ”去学习也是从大三开始的,数十年的“艰苦奋斗”我也没有突破听力的障碍,见了老外还是磕磕巴巴的“hi, I am fine, thank you ”,然后就是一脸懵逼的傻站着。
为啥呢?VOA我听了呀、美剧我追了呀,名人演讲我看了呀,我20年的大好青春都奉献给了英语,可它回报给我的却仍然是一脸的不屑与傲慢?如何才能做到与老外谈笑风生呢?
跟我一样情况的人不在少数,上网随便一搜就知道。是呀,为啥呢?
在遍访名师、受骗无数之后,凭着“英语虐我千百遍、我待英语如初恋”的坚强毅力,我最近好像找到了打破这个魔咒的“王子之吻”:
“你有去好好学习音标吗?“”你听说过KK音标吗?“”你知道国际音标与KK音标有什么区别吗?”三个问句把我问的哑口无言。是呀,我什么方法都试过,偏偏好像从来没有认真学习过最基本的音标,而音标是构成英语发音的最基本的因素,连最基本的元素搞不明白,怎么可能搞的清楚由此构成的摩天大厦呢?
3
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会跑步,想减肥的人想到的第一个运动方式也是跑步,可是等你真正跑起来,坚持跑下去的时候却极有可能悲催的发现,肥没有减下来,膝盖却费了。
我们的祖先就是靠奔跑狩猎存活下来的,奔跑难道不应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领吗?
雷宗扬 在《如何从兴趣爱好变成可以挣钱的工作?》讲稿中提到他备战马拉松的经历:
他以前的跑量不小,跑个二三十公里也不过是在舒适区。跑完是跑完了,但是对于自己并没有太多提升。 为了备战马拉松,他根据跑步技术(POSEMETHOD)的要求反复去刻意练习某些固定的动作,每次不跑多,一次大概四到六公里左右,通过一些间歇跑的训练方法,每次跑完都累到不行,就这样提高自己的跑步质量。通过刻意练习跑步技术和提升跑步质量在月跑 50 公里的情况下跑马拉松可以达到 4 个小时左右。而月跑50公里对跑马拉松的人来说是低的不能再低的水平了。
量的积累带来的不一定是质的变化,有可能只是损害的积累。
4
说起写作我们谁也不会陌生。从小学三年级我们就开设了写作课,看图说话、小作文、大作文,一只写到高中,到了大学又得写各种论文,毕业后谁也离不开各种报告、文件的写作。如果熟就能生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写作方面的高手,而不是每次老大要求写点东西的时候都跟奔赴刑场似的垂头丧气。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没有对文章最基本的元素词语、句子进行刻意的练习。写出来的东西不能叫做真正意义上的文章,只能算是各种文字的堆砌。只有彻底的搞懂这些文章的组成部分,文章的写作水平才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5
我不否认在某些方面量变能够引起质变、熟能生巧。但是从上面的几个例子可以明显的看出,无论是做饭、练习跑步、还是学英语、写作,简单的重复的进行所谓的量的积累,希望熟能生巧,是很难达到真正的高度的。至少不是通往罗马的比较好的路径。真正能够生巧的是将事务分解到细微处,从构成元素着手,搞懂每一个细节。这才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