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校长和老师数次询问全人之美课程下思想品德政治课的教授之法,我的意见是:现有的思想品德课不是一个严谨自足的课程,而是一个特定处境下极有必要的补丁式课程(至于有没有教好,则是另外一回事)——但在全人之美课程里,它似乎有些多余,因为隐性的道德人格课程,和显性的班会、暮省,已经替代了这个官方课程的作用。
但是既然规定有这个课程,就得教啊;既然手里有教材,就得用啊——不得不用,而且用它也省去了为一个活课程编撰死教材的时间和精力。
问题是:怎么用?
我给出的参考方案是:以化功大法教思想品德政治课,用思想品德政治课练化功大法。
这个化功大法,就是全人之美课程3.0版本两大核心观念之“审辨式思维”,也是全人之美课程纲领中智慧课程的核心:“尊重其异议,独立其精神,自由其思想。”而不是全人之美课程纲领中道德人格课程的核心“充沛其德性,文明其德行”。
是的,首先把它转化为智慧课程下的道德课程,而不是纯粹的道德课程。以智辅仁,把道德课堂理解为道德审辨,而不是道德知识、道德实践。因为全人之美课程中已有大量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所以此处改为道德思辨更有互补价值。道德情感、道德实践、道德思辨,乃是道德课程的三维,不可或缺,它们不是谁高谁低,谁对谁错的问题。
具体怎么操作呢?
很简单,把思想品德政治教材理解为一个“话题+参考答案”,而把我们的课程程序化为:就话题自由发言讨论;在适当的时候,引入不同的材料(包括引发冲突的事实材料和理论观点),继续发言讨论;在某个时间,引入官方参考意见,对官方参考意见进行聆听和审辨,理解它的立场以及界限;最后,重申就此事或此话题,我们都仅仅走在探索的道路上,没有谁掌握绝对正确的真理,我们在未来也会否定今天自己的见解(此谓成长)——但是,观点之间存在着错对和高下,我们课堂的任务,就是去错存真,弃低逐高,或者说,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掌握去存存真、弃低逐高的能力。
这样操作的方便之处,就是不必为教材烦恼,一切话题、素材,包括偏见,都可以为我所用,都是练功之好材料。
但它仍然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理由,就是它的话题,基本上围绕在“思想品德政治”这个原本宽泛的概念周围,而不是纯粹的哲学思辨、或某理论框架学习。
这样操作的困难之处,就是要求教师具有极高的对话能力和讨论主持能力——而这恰恰是教师目前最缺乏的能力之一。
不过,能力从来不是天生,它只能在过程中锻炼而来。练习日久,原本缺乏的,也就成了擅长。